第四百五十三章 军阶下

孤君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大明宗室最新章节!

    第四封密折按例还是民生物价,近几日的民间物价变动都有标注,枯燥的数据中朱弘昭慢慢看着,分析着各产业阶层的变动。毫无疑问,南京的房价还在增长。因为昨日下雨,今日继续的原因,城外连夜准备入城卖菜的价格,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不要以为菜贩子没有体系,进城卖菜前,或到了城里都会同气连枝定下一个公认的价格。

    第五封密折开始就自由了,以南京各处舆论变化为主。周延儒拜见卢象升两人的谈话、温体仁的小动作之类的,在曹化淳的排序里还在十名之后,算不上什么大事。

    作为一个在信息爆炸生活过的人,看这类东西朱弘昭不会有任何的不适或劳累。一天的密折加起来,也就一份晨报加上大半广告的信息量,早饭时间恰好能解决掉。

    掌握着各处进度,一些需要他拍板的东西交上来后用印,基本上他就没什么事了。

    忙完这些事情,朱弘昭正式更衣,天色也亮了,前往南京武英殿。

    抵达武英殿的时候,侍从司已经抵达,曹化淳正安排内侍誊抄有意义的提案,方便讨论。

    堆积的议案放在桌案上,朱弘昭落座后翻了起来,很多都是预案,眼前用不上。此时最重要的提案还是兵役策,这是大体系,整个军队军阶、徭役、税制都包含在内的庞然大物。

    没有详细妥善的条略,是不能动手的。

    军队相对独立,是下手的切入点。先敲定军阶体系,进而是兵役政策、再扩大就是徭役以及税制变化。

    南京驻军会操大阅准备工作是一个月,于八月中旬开始,在九月十五中秋节结束。他也觉得九月十五中秋听着别扭,可没法子,谁让他乱改闰月。

    整个大明,今年都将过一个九月十五的中秋佳节。

    南京大阅后,就要普及新的军阶体系,取代原来的武散阶,新的军阶体系更有层次性,增加军队组织能力。

    “哼……”

    看到军阶体系的争议内容,朱弘昭忍不住哼一声发笑。

    殿下低声议论的侍从、侍中一顿,直到朱弘昭摆摆手示意,才继续议论。

    挺可笑的争论,新的军阶体系基本上敲定,现在争议的是名字,是用武散阶这个老名字,还是用军阶来称呼。武散阶、军阶、兵阶、武阶四个名字来回争,人人都拿出一套策论进行辩论。

    武散阶这个名字显然不适合,新政新气象,用老名字算个什么事?

    兵阶称呼被军阶打败,兵特指招募的军队,军则是义务服役的如军户,以后施行兵役策,带个兵字不假,却是义务服役,是军。

    争执核心就军阶,还是武阶。

    军阶听着,没有武阶有气势;然而军阶更有一种组织严密的感觉,是以军队集体为主;武阶则有一种军官武将为主的色彩。军为皇帝所有,更该以集体为主,不能让武将、军官代表军队。他们只是皇帝委任管军的,军权源于皇帝;不是因为他们是带兵的,才会是大明的军将。

    这又涉及到军权归属原则问题,尽管朱弘昭也觉得武阶更威风,可军阶更合适眼前。否则也不会在之前预案中,以‘军阶’为名。

    不是侍从司都看不明白,而是这种大动作的提案,必须这样搞,能争论的地方就要分出人手故意去争,努力避免思维空隙,给皇帝更多的选择来衡量。

    从法理上来说,侍从司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没有理政的职权。一切决定权在皇帝,一切要转达给三司的提案,最后都要皇帝来动手加工,变成皇帝的意思,而不是侍从司的意思。

    新的军阶体系分为五阶十八级,比武散阶更为凝炼。

    从低到高以此是军、士、尉、校、将五阶,将大幅度缩减将军名号泛滥程度,重新凝聚将军的含金量,重新推出军中校尉这一层次。

    秦汉之际校尉是重职,实际的领兵阶层,属于最基本的战略投放单位。后来三国时,涌现出一大批很好听很威风的将军号,将军号开始不值钱,校尉自然更不值钱。

    军分三级,以服役年限为标准一年新军、两年中军、三年老军。若无军功或违纪,三年期满选择继续服役,必须前往南京或北京接受文化考核以及士官训练。

    士分四级,培训期间为公士,授职委任后以此是佐军士、副军士,上军士。从公士开始,就有了退役安排地方差役工作的待遇。毕竟,是士,属于最基本的官吏基层了。

    尉三级,佐军尉,副军尉、上军尉,以充任甲长、哨官两级为主。退役后以九品待遇为主,正妻给与八品、九品诰命。

    校三级,佐军校、副军校、上军校,以部、营两级军官为主。若无大功,退役以地方八品官为起点,给与正妻八品、七品诰命,萌子弟一人进入武备学堂学习。

    同理,每次跨阶晋升都要前往京都武备学堂进行深造,同时以宿卫身份轮番入宫。

    武备学堂进行分级,京都设立尉官学堂,校官学堂跟随皇帝移动。

    将五级,佐军将、副军将、上军将,封号将军,封号大将军。以后的封号将军、大将军基本上荣誉加官。

    一个军团的主将,也就是个上军将。

    每一个校官晋升将官,必须在将府担任虎贲中郎一年时间,在宫中担任宿卫军官一年时间。

    原则上,晋升到将官将终身服役,军队里干不动,转任地方都司做事或编入后备役。

    大明总兵,这种临时性的官职会逐步消除,巡抚、总督之类的,只给边塞、偏远地带设置。恢复地方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立而治,分别隶属朝廷三司,互不干扰,各成体系。

    具体的军阶划分就是如此,但军中一些东西要改动,例如营将就要改为营长。问题就出在部将这一级,部长?

    显然不适合,侍从司的想法去改部为汉代军制的单位‘曲’,或唐代类似编制的称呼单位‘团’。宋代军制类似单位直接忽略,都觉得不吉利。

    营比团大?很正常,营有大营三千小营五百的分类,团此时专指地方团练乡勇,一个专业的,一个小规模的民兵组织,自然营比团大。

    可,朱弘昭听着很别扭。

    提着朱笔勾勾画画,军团为常设最高编制,是军队聚合的编制;旅也是聚合而成的战斗编制,改为旅团;那团自然就是旅团、军团的编制基本单位。以这个论调为基础,改营为团,改部为营。

    有大营小营的说法,这么改下面还是能接受的。

    此外哨官改为队官也是顺应形势,从国初军队编制里,千总基本上就是一个千人大队,把总则是三四百人的战斗中队,下面的哨官就是各百夫长。

    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里,下面民户军士多文盲,或者来自偏僻地方,根本不了解寻常军中编制名称的大小关系。一营之中的指挥隶属,常常以大队、中队、小队为称呼,方便易懂。

    卫所兵员再差,也是了解军中编制大小的。以后将是兵役为主,简化编制名称与军阶一样重要。

    哨,和部一样,并不是固定词语,可以泛指,这就是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