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史(1)

王国维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殷辂与周冕最新章节!

    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其字,古文、篆文并作,从。秦泰山刻石“御史大夫”之“史”,说文大、小徐二本皆如此作。案:古文“中正”之字作、、、、、诸形,“伯仲”之“仲”作,无作者。唯篆文始作。且“中正”,无形之物德,非可手持。然则“史”所从之“中”,果何物乎?吴氏大澂曰:“史象手执简形。”然与简形殊不类。江氏永周礼疑义举要云:“凡官府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断庶民狱讼之中’,皆谓簿书,犹今之案卷也。此‘中’字之本义。故掌文书者,谓之‘史’。其字从又、从中。‘又’者,右手,以手持簿书也。‘吏’字、‘事’字皆有‘中’字。天有‘司中星’,后世有‘治中’之官,皆取此义。”江氏以“中”为簿书,较吴氏以“中”为简者得之。简为一简,簿书则需众简。顾簿书何以云“中”,亦不能得其说。案:周礼大史职:“凡射事,饰中,舍筭。”大射仪:司射“命释获者设中”,“大史释获。小臣师执中,先首,坐设之;东面,退。大史实八筭于中,横委其余于中西”。又:“释获者坐取中之八筭,改实八筭,兴,执而俟。乃射。若中,则释获者每一个释一筭,上射于右,下射于左。若有余筭,则反委之。又取中之八筭,改实八筭于中。兴,执而俟”云云。此即大史职所云“饰中,舍筭”之事。是“中”者,盛筭之器也。中之制度,乡射“记”云:“鹿中:髹,前足跪,凿背容八筭。释获者奉之,先首。”又云:“君,国中射,则皮树中;于郊,则闾中;于竟,则虎中。大夫,兕中;士,鹿中。”是周时中制皆作兽形,有首有足,凿背容八筭,亦与字形不类。余疑中作兽形者,乃周末弥文之制。其初当如形,而于之上横凿孔以立筭,达于下横;其中央一直,乃所以持之,且可建之于他器者也。考古者简与筭为一物。古之简策,最长者二尺四寸,其次二分取一为一尺二寸,其次三分取一为八寸,其次四分取一为六寸。详见余简牍检署考。筭之制,亦有一尺二寸与六寸二种。射时所释之筭长尺二寸,投壶筭长尺有二寸。乡射“记”:“箭筹八十。长尺有握,握素。”注:“箭,篠也。筹,筭也。握,本所持处也。素,谓刊之也。刊本一肤。”贾疏:“云‘长尺’,复云‘有握’,则‘握’在一尺之外。则此筹尺四寸矣。云‘刊本一肤’者,公羊传 僖三十一年:‘肤寸而合。’何休云:‘侧手为肤’。又投壶:‘室中五扶。’注云:‘铺四指曰扶。案:文选 应休琏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注引尚书大传曰:“扶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郑玄曰:“四指为扶。”是“扶”、“肤”一字。一指案寸。’皆谓布四指,一指一寸,四指则四寸。引之者证‘握’、‘肤’为一,谓刊四寸也。”所纪筭之长短,与投壶不同。疑乡射“记”以周八寸尺言,故为尺四寸;投壶以周十寸尺言,故为尺有二寸。犹盐铁论言“二尺四寸之律”,而史记 酷吏传言“三尺法”,汉书 朱博传言“三尺律令”,皆由于八寸尺与十寸尺之不同,其实一也。计历数之算,则长六寸。汉书 律历志:“筭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说文解字:“筭,长六寸,计历数者。”尺二寸与六寸,皆与简策同制。故古“筭”、“策”二字,往往互用。既夕礼:“主人之史请读赗,执筭,从柩东。”注:“古文‘筭’皆作‘策’。”老子:“善计者不用筹策。”意谓不用筹筭也。史记五帝本纪:“迎日推策。”集解引晋灼曰:“策,数也。迎,数之也。”案:“策”无“数”义,惟说文解字云:“算,数也。”则晋灼时本当作“迎日推筭”,又假“筭”为“算”也。汉荡阴令张迁碑:“八月,策民。”案:后汉书 皇后纪:“汉法,常以八月算人。”是“八月策民”即“八月算民”,亦以“策”为“算”。是古筭、策同物之证也。射时舍筭,既为史事,而他事用筭者,亦史之所掌。周礼冯相氏、保章氏皆大史属官。月令:“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是计历数者,史之事也。又古者筮多用策以代蓍。易 系辞传言“乾之策,坤之策”,士冠礼:“筮人执策。”又周秦诸书多言“龟策”,罕言“蓍龟”,“策”、“筭”实一字。而古者卜筮亦史掌之。少牢馈食礼:“筮者为史。”左氏传亦有“筮史”。是筮亦史事。筭与简策本是一物,又皆为史之所执,则盛筭之中,盖亦用以盛简。简之多者,自当编之为篇。若数在十简左右者,盛之于中,其用较便。逸周书 尝麦解:“宰乃承王中,升自客阶,作策,执策,从中。宰坐,尊中于大正之前。”是中、策二物相将,其为盛策之器无疑。故当时簿书亦谓之“中”。周礼 天府:“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小司寇:“以三刺断庶民狱讼之中。”又:“登中于天府。”乡士、遂士、方士:“狱讼成,士师受中。”楚语:“左执鬼中。”盖均谓此物也。然则“史”字“从又持”,义为持书之人,与“尹”之从又持丨象笔形。者同意矣。

    然则,谓为盛策之器,“史”之义不取诸持筭而取诸持策,亦有说乎?曰:有。持筭为史事者,正由持策为史事故也。古者,书、策皆史掌之。书 金縢:“史乃册祝。”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又:“作册逸诰。”顾命:“大史秉书,由宾阶,御王册命。”周礼 大史:“掌建邦之六典,掌法,掌则。凡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有约剂者,藏之,以贰六官,六官之所登。大祭祀,戒及宿之日,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事。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大会同、朝觐,以书协礼事。及将币之日,执书以诏王。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大迁国,抱法以前。大丧,执法以莅劝防。遣之日,读诔。”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大祭,读礼法,史以书辨[一]昭穆之俎簋。卿大夫之丧,赐谥,读诔。”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以逆会计。凡命诸侯及(公)〔孤〕卿大夫,则册命[二]之。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王制禄,则赞为之,以方出之。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御史:“掌赞书。”女史:“掌书内令。”聘礼:“夕币,史读书展币。”又:“誓于其竟,史读书。”觐礼:“诸公奉箧服,加命书于其上,升自西阶,东面。大史是右,侯氏升,西面立。大史述命。”注:“读王命书也。”既夕礼:“主人之史请读赗。”又:“公史自西方东面,读遣卒命。”曲礼:“史载笔。”王制:“大史典礼,执简记,奉讳恶。”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祭统:“史由君右执策命之。”毛诗 静女传:“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记过,其罪杀之。”又周六官之属,掌文书者,亦皆谓之史。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其字所从之“中”,自当为盛策之器。此得由其职掌证之者也。

    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商以前,其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说文解字:“事,职也。从史,省声。”又:“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然殷人卜辞皆以“史”为“事”,是尚无“事”字。周初之器,如毛公鼎、番生敦二器;“卿事”作“事”,“大史”作“史”,始别为二字。然毛公鼎之“事”作,小子师敦之“卿事”作,师敦之“啬事”作,从,上有斿,又持之,亦“史”之繁文。或省作,皆所以微与“史”之本字相别。其实犹是一字也。古之官名,多由史出。殷周间王室执政之官,经传作“卿士”,书 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洪范:“谋及卿士。”又:“卿士惟月。”顾命:“卿士、邦君。”诗 商颂:“降予卿士。”是殷周间已有“卿士”之称。而毛公鼎、小子师敦、番生敦作“卿事”,殷虚卜辞作“卿史”,殷虚书契前编卷二第二十三页,又卷四第二十一页。是卿士本名“史”也。又:天子、诸侯之执政通称“御事”,书 牧誓:“我友邦冢君、御事。”大诰:“大诰猷尔多邦越尔御事。”又:“肆余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酒诰:“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又:“我西土棐徂邦君、御事、小子。”梓材:“王其效邦君越御事。”召诰:“诰告庶殷越自乃御事。”又:“王先服殷御事,比尒于我有周御事。”洛诰:“予旦以多子越御事。”文侯之命:‘即我御事罔或耆寿,畯在厥服。”多以邦君、御事并称,盖谓诸侯之执政者也。而殷虚卜辞则称“御史”,殷虚书契前编卷四第二十八页。是“御事”亦名“史”也。又古之六卿,书 甘誓谓之“六事”。司徒、司马、司空,诗 小雅谓之“三事”,又谓之“三有事”,春秋左氏传谓之“三吏”。此皆大官之称“事”若“吏”即称“史”者也。书酒诰:“有正、有事。”又:“兹乃允惟王正事之臣。”立政:“立政、立事。”“正”与“事”对文。长官谓之“正”,若“政”;庶官谓之“事”。此庶官之称“事”即称“史”者也。“史”之本义为持书之人,引申而为大官及庶官之称,又引申而为职事之称。其后三者,各需专字,于是“史”、“吏”、“事”三字于小篆中截然有别:持书者谓之“史”,治人者谓之“吏”,职事谓之“事”。此盖出于秦汉之际,而诗、书之文尚不甚区别,由上文所征引者知之矣。

    殷以前,史之尊卑虽不可考,然卿事、御事均以“史”名,则史官之秩亦略可知。曲礼:“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注:“此盖殷时制也。大史与大宰同掌天官,固当在卿位矣。左氏传 桓十七年:“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底日。”以日官为卿,或亦殷制。周则据春官序官,大史,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小史,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内史,中大夫一人,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外史,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御史,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其中,官以大史为长,郑注:“大史,史官之长。”或疑书 酒诰称“大史友”、“内史友”,大戴礼记 盛德篇云“大史、内史,左右手也”,似大史、内史各自为寮,不相统属;且内史官在大史上,尤不得为大史之属。然毛公鼎云:“御事寮、大史寮。”番生敦云:“御事、大史寮。”不言内史。盖析言之,则大史、内史为二寮;合言之,则为大史一寮。又周官长、贰不问官之尊卑。如乡老以公、乡大夫以卿而为大司徒之属,世妇以卿而为大宗伯之属,皆是。则内史为大史之属亦不嫌也。秩以内史为尊。内史之官虽在卿下,然其职之机要,除冢宰外,实为他卿所不及。自诗、书、彝器观之,内史实执政之一人。其职与后汉以后之尚书令,唐、宋之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明之大学士相当,盖枢要之任也。此官,周初谓之“作册”,其长谓之“尹氏”。“尹”字从又持丨,象笔形。说文所载“尹”之古文作。虽传写讹舛,未可尽信,然其下犹为“聿”形,可互证也。持中为“史”,持笔为“尹”,作册之名亦与此意相会。试详证之。书 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又:“作册逸告。”“作册”二字,伪孔传以“王为册书”释之。顾命:“命作册度。”传亦以“命史为册书法度”释之。孙氏诒让周礼正义始云:“尹逸,盖为内史。以其所掌职事言之,谓之‘作册’。”古籀拾遗 宂(卣)〔敦〕[三]跋略同。始以“作册”为内史之异名。余以古书及古器证之,孙说是也。案书 毕命序:“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东)郊[四],作毕命。”史记 周本纪作“康王命作册毕公”。盖不知“作册”为官名,“毕”为人名,而以毕公当之。为伪古文毕命之所本。汉书 律历志引逸毕命丰刑曰:“王命作册丰刑。”逸周书 尝麦解亦有“作策”。此皆作册一官之见于古书者。其见于古器者,则癸亥父己鼎云:“王赏作册丰贝。”睘卣云:“王姜命作册睘安夷。”伯吴尊盖云:“宰朏右作册吴入门。”皆以“作册”二字冠于人名上,与书同例。而吴尊盖之“作册吴”,虎敦、牧敦皆作“内史吴”。是“作册”即内史之明证也。亦称“作册内史”。师敦:“王呼作册内史册命师。”冘盉:“王在周,命作册内史锡冘卤□□。”亦称“作命内史”,剌鼎“王呼作命内史册命剌”是也。内史之长曰“内史尹”,亦曰“作册尹”。师兑敦:“王呼内史尹册命师兑。”师鼎:“王呼作册尹册命师。”冘敦:“王受作册尹者,假为“书”[五]字。俾册命冘。”是也。亦单称“尹氏”。诗 大雅:“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颂鼎、寰盘:“尹氏受王命书。”克鼎:“王呼尹氏册命克。”师敦:“王呼尹氏册命师。”是也。或称“命尹”,古“命”、“令”同字。“命尹”即“令尹”。楚正卿“令尹”之名盖出于此。伊敦“王呼命尹册命伊”是也。作册、尹氏皆周礼内史之职,而尹氏为其长。其职在书王命与制禄命官,与大师同秉国政。故诗 小雅曰:“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又曰:“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又曰:“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诗人不欲斥王,故呼二执政者而告之。师与尹乃二官,与洪范之“师尹惟日”、鲁语“百官之政事师尹”同,非谓一人,而“师”其官、“尹”其氏也。书大诰:“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多方:“诰尔四国、多方越尔殷侯、尹民。”“民”当为“氏”字之误也。尹氏在邦君、殷侯之次,乃侯国之正卿。殷周之间已有此语。说诗者乃以诗之“尹氏”为大师之氏,以春秋之“尹氏”当之,不亦过乎!且春秋之“尹氏”亦世掌其官,因以为氏耳。然则“尹氏”之号,本于内史,书之“庶尹”、“百尹”,盖推内史之名以名之,与“卿事”、“御事”之推史之名以名之者同。然则前古官名多从史出,可以觇古时史之地位矣。

    校勘记

    [一]“辨”,周礼 小史作“叙”。

    [二]“公卿”,当作“孤卿”,据周礼 内史改。周礼 内史“册命”作“策命”。

    [三]“卣”,底本及遗书本同,王国维自批校改为“敦”。

    [四]尚书 毕命序作“成周郊”,无“东”,据删。

    [五]“书”,遗书本作“诸”。

    * * *

    (1)选自王国维《观堂集林》(卷第六·艺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