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阿德勒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儿童教育心理学最新章节!

    儿童的自卑情结

    在每个人身上,追求优越感和自卑感是并存的。因为自卑我们才会去追求优越感,我们企图通过努力追逐来获得成就以消弭自卑感。

    自卑情结中的恶性循环

    在每个人身上,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并存的。因为自卑我们才会去追求优越,我们企图通过努力追逐来获得成就以消除自卑感。自卑感给人带来的影响并不大,除非这种自卑感已经阻碍了他对优越感的追求,或者由于对器官缺陷而产生的自卑感加剧到使人无法承受的程度时,就会形成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自卑感的膨胀和放大,它驱使人们追逐唾手可得的补偿和似是而非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过分夸大,消减了自己对抗困难的勇气,堵住了通往成功之路。

    这里我们要联系上一章中那个患有口吃的男孩的案例来说明。这个男孩口吃的部分原因就是缺乏勇气,而他的口吃又反向加剧了他的灰心丧气。这就是在神经性自卑情结中常见的一种恶性循环。男孩想躲到角落之中,他不愿意与任何人交谈,因为他已经彻底绝望。他甚至想过自杀。男孩的口吃实际上是他生活模式的表达和延续,他的这一病症赢得了周围人的关注,使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也因此缓解了他内心的困顿。

    这个男孩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得过于高远,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想要取得关注和认可,他因此表现得与所有人都相处得友好和善,并将自己的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此外,他还为自己的失败找了一个万无一失的借口————口吃。这个案例之所以富有启发性,是因为这个男孩尽管在追求的方向上大体是积极向上的,但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他的信心与勇气依然在遭受破坏。

    当然,口吃只是那些丧失信心的孩子所采取的防御手段之一,他们并不相信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分就能取得成功。这类孩子所采用的手段类似于大自然赋予动物们用来自我保护的利爪和锐角。不难看出,这些孩子之所以采取这种手段是因为他们的脆弱和绝望。在他们心里,这些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有些孩子用不去控制自己的大小便的方式来宣告他们不想告别自己的婴儿时期,不想告别无忧无虑的日子。他们运用这些小把戏只是为了得到父母和教师的同情,尽管他们有时会招致伙伴们的嘲笑。因此,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应被当作一种疾病,这只是他们自卑情结的一种表现,或者是他们追求优越感时方向偏差的一种警示。

    小男孩的口吃也许只是他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心理问题发展而来的衍生品。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的母亲全心全意地为他操劳。随着他逐渐长大,他也许察觉到家人对他的关心逐渐减少,于是他便想出了一个新花招去吸引家人对他的注意。此时的口吃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他注意到在和别人交谈时,对方会刻意地关注他的口型和吐字。通过口吃,他便可以将可能属于他弟弟的关注和时间争夺过来了。

    在学校也是一样的情况。因为口吃他从教师那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样一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他都得到了与众不同的关注。他就如同那些好学生一样引人注目,这正是他所不懈追求的。毫无疑问,他在学校的学业上表现得还不错,但他口吃的“优势”使他在做各种事上都锦上添花。

    虽然他的口吃获得了教师的优待,但这并不值得宣扬和推荐。一旦这个男孩没有得到预想中的关注,他就会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受到伤害。弟弟的出生带走了原本属于他的关注,这使他变得闷闷不乐。不同于其他孩子,他没有将自己的兴趣转移到其他方面。在他的家庭环境中,妈妈对他来说是唯一重要的人,他对其他人一概不感兴趣。

    对于这类孩子,我们想要治愈他们,就必须先鼓励他们,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我们要以友善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们,与这些孩子建立友好的关系,而不是一味用严厉的态度去恐吓他们。当然,仅仅做到如此还是不够,我们要与孩子建立友好关系,鼓励他们积极向上,不断努力。我们只有培养起孩子的独立意识,才能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努力的方向。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身体感到自信,使他们相信,只要有毅力和勇气,他们就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

    消极语言会剥夺孩子的希望

    在教育孩子时,最大的错误无异于对误入歧路的孩子恶语相向,断言他们以后肯定会变坏。这种愚蠢的评价对情形的转变毫无帮助,只会加剧孩子的怯懦。恰恰相反,我们应该用鼓励的态度帮孩子走入正途。正如诗人维吉尔所说,“我能,是因为我相信。”

    以为用羞辱的方式就能纠正孩子的行为是谬论,即使有时我们的确看到有些孩子因为害怕受到别人的羞辱和耻笑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但这只是表象。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案例看出这种做法是无效的。小男孩因为不会游泳而遭受朋友们不停地取笑,他羞怒难当,纵身一跃,从甲板跳入深水之中,人们几经周折才将他救了上来。当一个怯懦的人在自尊心受到威胁和挑战的时候,也许会抵抗,但这种抵抗的方式往往是危险且不合理的。这个男孩无疑是个怯懦的人,他害怕承认自己不会游泳。他不顾一切跳入水中并没有克服他心中的怯懦,相反,他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反而得到了强化。

    怯懦这一性格特征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老是为自己言行担忧的怯懦的人无暇顾及别人的感受,他甚至会牺牲别人的利益以赢得自己的尊严。怯懦的性格特征带来的是个人主义、争强好胜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虽然不足以消除对别人意见的恐惧,却能成功地毁坏社会情感。一个懦夫总是害怕遭到别人的嘲笑、蔑视或贬低。他终日生活在敌意之中,从而形成了多疑、嫉妒和自私的性格。

    有这种性格的孩子通常会变成尖酸刻薄、挑剔自私之人。他们极少开口赞美别人,当别人得到赞美时,他们就会心存不满。如果一个人追求卓越的手段不是成就自己而是贬低别人,这就充分证明他是个怯懦的人。如果发现儿童有对别人产生敌意的念头,教育者就有责任去消除儿童对别人的敌意。但如果教师没有发现儿童有此类问题,那么矫正儿童的不良性格特征就无从下手了。教育儿童的正确方法是:告诉他们,期望不通过努力就得到别人的尊重是错误的想法。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儿童培养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友好感情,教导他们:无论别人是做错了事,还是成绩不够优秀,我们都不应该轻视他们。否则,就会造成孩子的自卑情结,使孩子丧失对生活的勇气。

    一个孩子如果被剥夺了对未来的希望,那么就会从现实中退缩,从生活消极无用的方面寻求补偿。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即他们神圣职责,就是确保每个学生都拥有对抗困难的勇气,并帮助那些初入校园就灰心丧气的孩子重新建立自信心。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因为只有在充满希望与朝气的儿童身上,教育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对于有些雄心过大的孩子来说,丧失信心只是暂时的。虽然他们一直在进步,但他们终将在面临职业选择那一刻丧失所有信心。还有一些雄心过大的孩子,一旦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灰心丧气的状态。这可能是因为潜藏在孩子内心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忽然爆发了。这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得不知所措,或焦虑不安。此后,如果他们这种气馁的情绪没有及时得到疏导,他们就会变得有始无终,长大后演变为频繁地更改工作。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圆满地做好一件事,总是害怕遭遇挫折失败。

    儿童对自己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如果采取简单的问答方法,我们并不能了解孩子对自己的真实评价。无论提问的方式多么巧妙,我们只会得到模棱两可的回答。有些儿童觉得自己举重若轻,另外一些则认为自己一文不值。我们只需对后者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在这些孩子耳边经常会听到“你怎么这么笨!”或者“你真是一无是处!”这样的评价。

    大部分儿童都会被这种带有贬低意味的评价深深伤害,还有一部分儿童会通过贬低自己能力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既然问答的方法不能使我们了解儿童对自己的真实评价,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的方法了解他们是如何面对所遭遇的难题的。例如,他们面对困难是迎难而上、勇敢自信,还是裹足不前、优柔寡断。后者是缺乏信心和勇气最常见的表现。这种类型的儿童在面对困难时,往往最初会表现得勇气十足,不过,当他和困难短兵相接的时候,他就会变得缩手缩脚,和困难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有时被认为是懒惰,有时则被认为是心不在焉。这两种形容虽然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他们不像正常儿童那样竭尽全力地去解决问题,而是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上面。有时候,儿童会欺骗家长,使他们误以为这些儿童缺乏能力和天赋。但如果我们了解情况的前因后果,并结合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儿童的问题是缺乏自信和勇气,他们总是过低地估计自己。

    我们探讨追求优越感的问题的时候,发现个体会偏离追求优越感的正确方向。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社会生活中的畸形人。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有些奋力追求优越感的孩子,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敌视别人,违反社会规范。

    不过,即使是在那些行为恶劣备受指责的孩子身上,我们也能发现一种绝对的人性特征:他们知道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虽然这些孩子的行为总是与共同合作的想法相去甚远,我们很难从他们身上发现社会情感,但是,他们的自我和世界的关系始终以某一种形式表达出来。

    自卑的表现

    自卑感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孩子的眼神只是其中一种。眼睛这一器官不仅仅可以用来感知光线、探测环境,它还能满足社会交流的需要,一个人看向对方的眼神就能显示出他与对方的亲密程度。这也是心理学家和作家都非常重视眼神的原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可以根据别人打量自己的方式来判断他对自己的看法。尽管有时判断会出现误差,但从一个孩子的眼神来判断他是否友善还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

    众所周知,那些不敢直视大人眼睛的孩子都心存疑虑,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品德缺失,或者沾染了什么不良习性。他们回避眼神只是表明他们不想与别人接触哪怕只是短暂的一小会儿,这也显示了这类孩子并不合群。当你招呼一个孩子过来时,他靠近你的距离也是类似眼神回避的信号。许多孩子会先保持一段距离,观察一下情况如何,然后决定在必要的时候才接近你。他们对亲密关系始终保持疑虑,这可能是因为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相关经历。因此他们将自己片面的认识普遍应用到生活之中。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是,一些孩子喜欢将身体亲近自己的父母或教师,亲近的人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有些孩子走路时昂首挺胸,而且声音明亮、落落大方。这无不显示出他们卓著的信心和勇气。而有些孩子在和别人说话时表现得唯唯诺诺、胆怯退缩,其实是他们的自卑感的显现,他们无力应对这种处境而感到惶恐不安。

    在探讨自卑情结时,经常有人会持有“自卑情结与生俱来”的观点。其实,一个小孩不管他多么坚强勇敢,我们都有办法能使他变得胆小怯懦,勇气消散。这一事实就反驳了上述所谓自卑是与生俱来的观点。父母的性格中如果有胆小怯懦的特点,那么孩子很可能也是如此。但这并非出于遗传,更大的可能是他们受父母怯懦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和父母性格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那些在学校表现孤立、不合群的孩子,他们所在的家庭成员也都不大与人交往。这自然会让人联想到是性格的遗传在作祟,其实不然。一个人无法和别人进行正常交流,并不能归因为人体的大脑或者器官的物质变化。当然这方面的变化并不绝对造成孩子落落寡合的性格,但却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特征的孩子。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来理解这种事情。一个小男孩生下来就有器官缺陷,曾长期身染疾病,深受病痛折磨。这个孩子因此沉溺于自己的心事之中,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和冷漠的世界里。此外,一个身体孱弱的孩子必须依赖别人的悉心照顾才得以生存。正是由于这种依附关系,使孩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而且,孩子和成人之间的确有着身体与力量上的巨大差异,孩子经常听到的言论就是“孩子只应该被看顾,不应该被倾听”,这种观点更加强化了他们的自卑感。

    所有这些生活成见都促使儿童认为,他的确处于弱势地位。他无法接受自己比成人身材矮小、力量薄弱的事实。他越是在意自己处于弱势地位的事实,他就越想摆脱这种处境,努力去弥补不足。他追求别人的认可从而又成了一份额外的动力。不过,他却并没有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而是自己定下了这样的待人处事原则:“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主。”独立孤僻的孩子就属于这一类。

    一般来说,自卑感深深扎根于那些体弱多病、身患残疾和相貌丑陋的孩子的内心,这种自卑感通常在两种极端的方式中显露出来。他们与人交谈时,要么退缩回避,要么咄咄逼人。这两种表现看起来大相径庭,但其根源却如出一辙。他们言辞锋利或闪烁,都是为了追求别人的关注和认可。他们几乎没有社会情感,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对生活绝望,并且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另一种可能是他们想将自己的社会情感运用到个人目的之上。他们希望成为领导者和英雄人物,备受世人瞩目。

    一个孩子如果多年以来都是沿袭着错误的方向追逐目标和生活的,我们就不能期望只通过一次谈话就将他引入正途。教育者要有耐心,教师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如果孩子在进步的路上出现了阻碍,那就应该向他阐明一个道理: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样的解释能够让他安心,不至于灰心丧气。如果一个孩子两年来数学成绩一直很差,那么不必奢望他能在两周内把成绩搞好。这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努力把成绩提高上去是需要时间的。一个有信心有勇气的孩子能够弥补很多问题。我们反复说明,一个孩子能力的欠缺是因为总体人格的发展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他的人格结构因此变得笨拙而失常。能帮助这些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取得效果,是因为他们没有智力上的问题。

    孩子能力欠缺,或表面上的愚蠢、笨拙、冷漠并不能成为他智力有障碍的有力证据。弱智儿童的大脑发育不正常且总是伴有身体上的缺陷。因为造成大脑发育不健全的腺体也会影响其他身体器官的缺陷。有时,这些身体上的缺陷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留下的只是它们在心理上造成伤害的痕迹。举例来说,曾经因为体质孱弱而虚软不堪的孩子,在他们恢复体力之后,依然会表现得相当虚弱。

    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孩子心理上的自卑感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可能与身体缺陷或体质虚弱无关,孩子的成长环境也会造成同样的心理问题。例如,家长教育孩子时缺乏慈爱或者管教太严,对孩子来说都是不恰当的。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觉得,生活就是一场苦难,他对周围的环境也会保持敌对的态度。这样说来,由家庭环境产生的心理缺陷和由身体问题引发的心理缺陷,即使不同,也是类似的。

    可以想象,要治愈那些在严厉苛刻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确实是一个难题。他们会以一贯的敌对态度看待我们,我们采取的为督促他们学业进步的任何举措都会被他们理解为对他们的压制手段。他们总是感觉受到束缚,稍有机会就会反抗。对于他们的伙伴,他们也不能保持一种平常的态度,因为他们对那些曾经过得比他们幸福的孩子充满嫉妒。

    这些心怀怨恨的孩子通常会有一种破坏别人生活的阴暗性格。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应对环境,因此,他们试图通过欺压弱小来补偿他们的无力感。只有别人对他们的控制表现得温顺的时候,他们的友好态度才得以持续。这类孩子有的甚至发展到只和比自己的处境弱的孩子交往,正如有些成年人尤其愿意与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交往一样。或者这些孩子还偏爱与那些比他们年幼、比他们贫穷的孩子交往。这种类型的男孩有时愿意与那些非常温柔、顺从的女孩交往,这不是因为异性相吸,而是出于一种补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