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雏鸟品

夏丏尊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小部经典本生经最新章节!

    三一 雏鸟本生因缘 (〔菩萨=帝释天〕)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饮用未经滤过的水的比丘说的。据说.那时有甲乙两个青年比丘.彼此为友。他们从舍卫城到乡间去.安适地住在所欢喜的地方.因为想参见正等觉者.又从该地方出发向祇园精舍来。

    甲持有滤水囊.乙则没有。两人共同滤水而饮。有一次.两人之间起了争吵了.於是那有滤水囊的甲不肯以滤水囊借给乙使用.自己滤水而饮。乙没有滤水囊.又口渴难耐.就饮那未经滤过的水。

    两人如是继续旅行.到了祇园精舍.向佛礼拜毕.就座而坐。佛问道.『你们从何处来。』两人答道.『尊师啊.我们向住在拘萨罗的乡间某村.为了想参见你.所以到这里来的。』佛问道.『那麽.你们两人一路同行.彼此一定很亲昵吧。』不带滤水囊的乙比丘道.『尊师啊.中途这位朋友与我发生了争吵.就不肯把滤水囊借给我使用了。』甲比丘道.『尊师啊.对了.这位朋友明知水中有生物.却不滤就饮了。』佛问乙比丘道.『比丘.据说.你明知水中有生物而饮下.真的吗。』乙比丘回答道.『真不应该。尊师啊.我确曾饮未滤过的水。』

    於是佛对两比丘说道.『比丘啊.在前生.有一贤人在天都治国.战争败北.曾从崎岖的山径逃出.贤人为了想恢复王位.立下了「不杀害有生命者」的誓愿.在战争胜利获得非常的荣誉时.曾为救小金翅鸟的命而把车子回转哩。』

    主分

    从前.一位国王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治国时.菩萨与现在的帝释天前生生在摩揭陀国的摩契罗村一样.也诞生在摩契罗村.家门非常高贵。命名之日.取名曰摩揭童子。过了几年.童子就以婆罗门的青年摩揭得名。父母替他娶同族之女为妻。後来儿女繁殖.摩揭成就了一家之主.富於慈悲心.严守着五戒。

    那村中共有三十家居户。有一回.三十家的人们集在村之中央场地.治理村务.菩萨摩揭用脚把他所立的地面整治好了立在那里。就有一人立到他的地方来了。菩萨摩揭便到别处把地面整理好了立着.又有一人立到他的地方来了。菩萨摩揭再去整治他处.如是把地面整治好了让人.让了人再整治他处.结果把全个场地都整治好了。那块场地上本来是张天幕的.後来菩萨摩揭改建会堂.且在堂中安放了坐椅与水瓮。在这期间.与菩萨摩揭同志者已有三十人。菩萨摩揭叫村人坚守五戒.自己誓与村人行着善事过日。村人也跟了菩萨摩揭同行善事.每日清晨就起身.拿了刀斧与槌巡行村中.见通路上有石块.便用槌打起移去.见树木有碍於车辆行走的.就用斧砍掉.平整地面.修筑堤防。一方面又行布施.守戒律。如是.全村的人逐渐依从了菩萨摩揭的教导.守起戒来了。

    这时.村中的首领却不高兴起来了.以为『从前.村民有的饮酒.有的杀人.在那时.售酒钱咧.罚金咧.还有税金咧.我的收入很多。现在婆罗门的青年摩揭这家伙.劝人守戒.叫村民不作杀人等等的恶事.弄得村民也都说要守五戒了。』便到国王的地方去告诉道.『大王.有许多盗贼在村中掠夺横行。』王听了首领的话.说道.『去把他们捉来。』於是首领回到村中.把全村的人捕捉了.缚着解到国王面前来道.『大王.盗贼都捉来了。』王并不查讯村民的行为.即下令道.『用象把这些村民都杀死。』於是全村的人们都被送到法庭.行刑的象也被牵出来了。

    菩萨摩揭告诫村人道.『你们要念持五戒啊。对於诬告者.对於国王.对於象.都要爱他们.与爱自己的身体一样。』村人都谨守教诫。行刑的时候.象被牵近到村人所在的地方。可是任凭怎样牵曳.象总是不肯走近前去.发出大声咆哮了逃开。叫别的象来.也是这样。王以为『这些村民的手中也许有甚麽魔药吧。』命人一一检查。检查者毫无所得.去回报王道.『大王.甚麽都没有。』王道.『那麽大概在念甚麽呪语吧。去问他们有呪语没有。』侍臣来问村人们。菩萨摩揭道.『有的。』侍臣去向王回报道.『据说有的.大王。』於是王把村人全部召唤到自己面前.问道.『说出你们的呪语来。』菩萨摩揭禀白道.『大王.我们的呪语不是别的.只是我们三十个人不杀生.不取非所给与的东西.不作邪行.不说伪语.不饮酒。还有.行慈悲.作布施.平道路.掘莲池.守戒律。这些就是我们的呪语.我们的保障.我们的特权。』王对村人们大加称许.罚办那诬告者.把他的财产全部没收了给与村人们.罚他的奴隶替村人们去服役.又把象也赠给了村人们。

    村人们嗣後一心为善。某时.想在十字路口建设一个大会堂.就雇用木匠来营造。因为村人们对於女人已毫无欲念.便禁止女人入大会堂。这时.村中有四个妇人.一个名曰善法.一个名曰思惟.一个名曰欢喜.还有一个名曰善生。其中的善法以贿赂给与工头.与他商量道.『老哥.请以我为这会堂的长老。』工头答应道.『可以。』於是.他把那豫备作会堂的尖塔用的木材弄乾燥.截好.穿了孔.雕成尖塔.用布包紮起来藏在别处。

    等到会堂完成.将上尖塔时.工头对村人们说道.『不对了.主人.我们疏忽了一件事了。』村人们道.『这是甚麽。』工头道.『非加尖塔不可吧。』村人们道.『当然.应该要加的。』工头道.『可是这不能用新斲的木材来造。要找那质料陈宿.截好穿了孔的现成尖塔才行。』村人们道.『那麽该怎样办呢。』工头道.『如果村中人有造好的尖塔肯出卖.最好去搜求呀。』村人们搜求的结果.在村中妇人善法的地方找到了一个.可是不能用钱买得。

    善法道.『如容许我入会堂.那麽就捐助吧。』村人们道.『我们不能给利益与女人。』於是工头对村人们道.『主人.你们在说甚麽话。除了梵天界.不是任何世界都不排斥女人的吗。请接受尖塔啊。上了尖塔.我们的工程便完成了。』

    村人们赞成这话.接受了尖塔.把会堂完成。在会堂中安好坐椅.配置水瓮.连日常的饮食都预备好。又在四周筑墙造门.墙内铺沙.墙外排植棕榈.

    思惟也在该处经营乐园.她觉得花与果实太多的树木与环境不适.就不种这些树木.欢喜也在该处凿掘莲池.以五种莲华覆盖池面.很可悦目。唯有善生一人不曾作过甚麽。

    菩萨摩揭既完成了在家事母、事父、敬长、作真实语、不作粗暴语、不在背後说人非、不吝啬等七种誓言.唱出下面的偈语.

    在家孝父母、敬师长.  出言柔和、爱语而不讥.  不贪、真实而遏怒.  如是之人.三十三天称为有信者。

    菩萨摩揭作如是行.受人褒赞.命尽後转生於三十三天.为天国之王.名曰帝释。其余村人也与国王同生於三十三天。

    却说.那时三十三天中有魔神阿修罗住着。天王帝释觉得与魔神共治不好.於是把天神之酒给魔神们饮了.乘其醉时.捉住他们的两足.从须弥山的绝壁掷下。魔神们落到魔宫里去了。所谓魔宫.在须弥山的最低部.广阔与三十三天界相等。天国有珊瑚树.魔国则有一种树名曰灰彩色华.生存久至一劫。这时魔神们见灰彩色华开放.知道这里已不是自己从前所管领的天国.因为天国是有花开在珊瑚树上的。便道.『老耄的帝释等家伙.叫我们饮醉了酒.把我们投入大海中.占领了我们的天国了。』又宣言道.『我们要与他战争.夺回天的城郭来。』於是魔众便像蚂蚁爬柱一般.攀登上须弥山去。

    帝释闻知魔神来攻打.便降至海面。两军交战後.帝释为魔军所败.乘了名曰超胜的车.从南海的这面逃到距离一百五十由旬的对面去。帝释天的车子在海上急驶.当到达绵树林时.那绵树就与当路的棕榈被斩伐一般.被伐拔了落在海中。海面上有许多小金翅鸟高声叫着飞翔。帝释问御者摩多利道.『摩多利.方才是甚麽的叫声.那声音真是惊心动魄哩。』摩多利道.『天主啊.你的车子不顾一切.疾驰而行.过绵树林时把绵树冲毁了.那些在树上的小金翅鸟怕丧失生命.在悲鸣逃生呢。』大萨埵〔帝释〕道.『摩多利啊.我们连小鸟都不忍累及。我们不应自恃有力量而杀生。我们为了这些小鸟.不妨牺牲自己生命.去给与魔族。把车子回转吧。』接着便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摩多利啊.别把车去冲犯绵树上的巢居者。  为了保全鸟巢.  我们愿在魔神之前.  喜舍我们的生命。

    御者摩多利遵命回转兵车.改从他路向神的世界进发。魔神们闻知帝释又回转来.想道.『据说帝释又从别处到这里来了。这一定是他获得了援军来反攻的。』便怕丧失生命.逃入魔国去了。帝释重至神都.有两个天界〔梵天、帝释天〕的神军为之防卫.居於都邑之中央。一瞬间地面分裂.显现出高一千由旬的宫殿来。这宫殿是在胜利时显现的.所以就名曰战捷宫殿。

    帝释为欲使魔神们不再近来.特设五种防备.关於此.有下面的颂。

    在难攻的二城〔神族与魔族〕之间.  所谓五种防备者.  就是龙、金翅鸟、瓮形夜叉、荒醉夜叉.  与四天王五者。

    当帝释设了这五种防备.身为王者.享着天的荣耀时.善法去世转生为王后。她在前生曾贡献过尖塔.作为果报.显现出了一座广五百由旬的玉堂.那堂就名曰善法堂。堂中纯白的天盖之下有广一由旬的玉座.帝释就以诸天之王的资格.坐在座上处理天国的政务。思惟也去世而转生为王后.她在前生曾造过乐园.作为果报.有一个乐园出现.名曰心萝园。欢喜也去世转生为王后.她依曾凿莲池的果报.有一个莲池出现.那莲池名曰欢喜。

    只有善生未曾在前生作过善业.死後转生为鹤.居於某处树林的洞穴中。帝释想.『善生不曾见到.究竟她生在何处呢。』查察的结果.知道她的所在.於是便亲身到那里去将她领到天界来.使她观看快乐的天都与善法堂、心萝园、欢喜莲池。帝释对善生道.『她们因为曾行善事.所以转生为我们的后。你因为未行善事.所以转生为畜生。以後要守戒啊。』如是对鹤训诫.授以五戒.然後送至原处.把她放了。

    从此以後.善生便守戒了。过了二三日.帝释要试探她是否真能守戒.化为一条鱼.侧转了背去横卧在她面前。善生见了还以为是死鱼.用嘴去衔鱼头时.见鱼尾动了.於是说道.『这好像还活着呢.』即把鱼放去。帝释道.『好.好.能守戒哩.』便自去了。

    善生後来从那里逝去.转生在波罗奈的一陶工家里。帝释查究着了她的所在.便化作一老人.用车满载金色的胡瓜.入其村中而坐.喊道.『胡瓜要吗.胡瓜要吗。』村人们走近前去说道.『老伯伯.请给我吧。』老人道.『我要给守戒的人。你是守戒的吗。』村人们道.『我们全不知戒。那麽卖给我们吧。』老人道.『我不卖钱.要送给守戒的人。』村人们道.『这是个痴子.』各自散去了。善生闻知这消息.以为也许是送给她的.便走到老人的面前来道.『老伯伯.请给我吧。』老人道.『姑娘.你守戒吗。』善生回答道.『我确守着戒哩。』老人道.『我专为了你送来的.』便连车拉到她的家门口放着.自己去了。

    善生一生守戒.死後转生为魔王毘婆契耶之女。因为前生守戒的果报.生下来就是一个美人。到了妙龄时.魔王把魔神召集拢来.叫女儿自己择偶道.『女儿啊.你可自选一个合意的做丈夫。』却说.帝释找寻善生的生处.知道生在那里.想道.『善生正在选择合意的丈夫.我定会当选吧。』便化作魔神.也到了那里。魔王叫善生粧扮好了领她到魔神集合之处.说道.『你就自己选择合意的丈夫吧。』善生回眼四顾.瞥见了帝释.因为向来有过朋友之谊.便去拉住他的手道.『这人是我的丈夫。』帝释於是带领善生回到天国.封为女王.由二千五百万个舞姬护侍着.後来定命完尽.依其业报.离去此世.

    结分

    佛作此法话毕.斥责那比丘道.『比丘啊.古时贤人在治理天国时.虽弃舍自己的生命.也不杀生。你既归依了这教而出家.为何把那中有生物的水不滤就饮呢。』复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御者摩多利是阿难.帝释则就是我。』

    三二 舞踊本生因缘 (〔菩萨=白鸟〕)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持有许多财物的比丘说的。他的故事与天法本生因缘〔第六〕中所说者相同。

    佛问那比丘道.『比丘.据说你持有许多财物.真的吗。』比丘道.『真的。』佛又问道.『你为何要持有这许多的财物呢.』那比丘听了这话.就激起怒来.脱去了所着的衣服道.『那麽我就这样吧。』在佛前把身体裸露起来。在旁的人们嘲他是痴子。那比丘就遁走.为大众所不齿。

    比丘众集在法堂里谈论那比丘的不德道.『在师尊之前可作这种行动的吗。』佛来了.问道.『比丘们啊.你们在这里谈论着甚麽呢。』比丘众道.『尊师啊.那比丘在世尊之前.对着四众.不顾羞耻与过失.做出放荡儿样的行径.结果为大家所嫌憎.并且违背了尊教。我们正在谈论他的不德哩。』佛道.『比丘们啊.那比丘的不顾羞耻与过失.背弃圣教.不自今日始.在前生.他也曾因了这样的行为.把美女失掉了。』接着就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在始有世界时.四足兽以狮子为王.鱼类以名曰欢喜的鱼为王.鸟类以金之白鸟为王.那金之白鸟的鸟王有一个女儿.是一只美丽的白鸟。王问女儿要甚麽.女儿说要一个合意的丈夫。

    鸟王允许了女儿的希望.召集羣鸟到雪山来.各种各类的白鸟孔雀等都到.羣集在一块宽广平坦的岩石上.鸟王叫女儿来.对她说道.『你可选择合意的丈夫。』女儿徧观羣鸟.把眼睛钉住在那头如宝珠羽毛美丽的孔雀身上.说道.『这是我的丈夫。』集在那里的羣鸟.走近孔雀前面去说道.『喂.孔雀君.这位鸟王之女在许多鸟中选择丈夫.你当选了。』孔雀道.『一向没有人知道我的本领哩.』他非常高兴不暇顾及羞耻与错失.在众鸟环视之中.张开翼翅舞蹈起来.把遮蔽身体的东西都脱卸了。鸟王见了很难为情.说道.『他内心毫不知耻.所表现的行动也不计过失。我不能把女儿给这样不知羞耻、不计过失的人。』接着便在羣鸟之间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你鸣声悦耳.身躯美观.  头颈作瑠璃色.翼翅长及一寻.  可是行动乱暴.  不能将女儿给你。

    鸟王於是在羣鸟环视之中.将女儿改给与自己甥辈的小白鸟。孔雀因不能得雌白鸟为妻.当场遁走。白鸟之王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

    结分

    佛道.『比丘们啊.那比丘的不知羞耻.不计过失.违失大教.并不始於今日。在前生也曾因此失去了美丽的妻。』既作此法话.又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孔雀即那持有许多财物的比丘.白鸟之王则就是我。』

    三三 和合本生因缘 (〔菩萨=鹑〕)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迦毘罗城附近的榕树园时.就了关於圆布垫的争论说的。其事当详於鸠那罗本生因缘〔第五三六〕中。那时.佛对亲族们说道.『大王们啊.亲族间不可有争执.在前生.有某种动物已把敌征服.因争执之故陷於大破灭中。』接着便因了王的亲族的询问.讲出过去的事来。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而为鹑.与数千只鹑居於林间。那时有一个捕鸟的.假装着鹑叫.窥探鹑之所在.等到窥探着了以後.就投网於上空.将网索逐渐绞紧.放入笼内负到家中.把其中的鹑卖与别人.以所得的金钱过活。一日.菩萨〔鹑〕对羣鹑道.『这捕鸟者要使我们的亲族灭亡。我有一个方法.可以防止他来捕捉我们。此後.他如投网到你们头上来.你们可各自把头顶入网眼.大家顶住了网飞到他处.将网丢在荆棘丛中。这麽一来.我们就可逃出他的网罗吧。』他们都赞成道.『是。』次日.网落到他们的头上时.他们就依了菩萨的指教.大家把网顶住.运到荆棘丛中去丢弃.自己从网下逃出。捕鸟者费了许多麻烦到荆棘丛中去取网.待取到时天色已晚.只好一无所得.空手回去。从此以後.羣鹑就以如是方法.对付捕鸟者.捕鸟者日日化了气力到荆棘丛中去取网.取了网徒然空手回家。於是他的妻不快了.说道.『你每日老是空手回来。我想.你一定在甚麽地方寻开心哩。』捕鸟者道.『我寻甚麽开心啊。那些鹑真是刁滑.居然会大家结团体哩。我把网投到他们的头上时.他们就协力顶住了网飞到荆棘丛中去.把网丢在那里。可是他们这种和合的精神大概是不会长久的。你别怕.总有一日.他们自会争闹.那时我将把他们全部捕捉了来.叫你快乐啊。』接着就唱出下面的偈语。

    羣鸟互相和合.  故能戴网飞去.  一旦互相争闹.  他们就会落到我的掌中。

    过了几日.甲鹑於降下地面去求食时.不小心踏着了乙鹑的头部。乙发怒道.『谁呀.踏着我的头了.』甲道.『这是我不留心之故.请勿动气。』可是乙仍怒恨不止。甲乙二鹑便开始争吵.甲道.『你以为你能顶网吗。』乙也道.『你以为你能顶网吗。』他们正争吵时.菩萨想道.『喜争吵者之间.决不会有幸福的。他们在不能协力顶网时.将陷於灭亡.给捕鸟者以机会吧。我不能再住在这里了。』於是就领了自己的弟子们到别处去。过了几日.捕鸟者到林中来.假作鹑叫.向着众鹑聚处把网投上。这时一只鹑道.『我在顶网时伤了头毛了.你去顶吧.』别一只鹑道.『我在顶网时失了两翼的毛了.你去顶吧.』在他们如是互相推委.说『你去顶吧』的时候.捕鸟者就把网索收紧.将他们置入笼中.带回家去讨妻子的欢喜了。

    结分

    佛道.『大王.如是.亲族间不可有任何的争执.争执真是灭亡的根源。』作此法话毕.又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愚笨的鹑是提婆达多.那贤明的鹑则就是我。』

    三四 鱼本生因缘 (〔菩萨=司祭〕)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前妻的诱惑说的。那时.佛问那比丘道.『比丘啊.据说你正在烦恼.真的吗。』比丘道.『世尊啊.真的。』佛道.『为谁烦恼呢。』比丘道.『世尊啊.我原来的妻很美.舍她不得。』佛便道.『比丘啊.此妇人於你足以为害.在前生.你曾将因她而死.幸被救出呢。』接着就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为王的司祭。一日.渔夫们在河中投网捕鱼.有一条大鱼.为爱欲所驱.与其妻〔雌鱼〕嬉戏着游来。雌鱼游在前面.嗅到网的气息.便在网之周围绕了过去。可是那迷惑於情爱的雄鱼却陷入网中了。渔夫们知鱼已入网.便把网牵起.捕住那鱼.不即杀死.投在沙滩上.打算在炭火上炙了来吃。一边发起火来.一边削竹木为炙扦。那鱼觉得『用火炙.用扦子刺与其他种种苦痛.都没有甚麽.只是妻不见了我.还以为我另有所爱.将独自难堪.这倒是足烦恼的。』於是悲哀地唱出下面的偈语。

    受冷、受热、落在网中.  我都不以为苦恼。

    所觉得〔不安者〕.  只是妻失夫後的怨慕。

    这时.司祭恰好带领了侍从者到河上来洗浴。他是能辨别一切的音声的.听到那鱼在如是悲叹.便想道.『这鱼正为情爱的悲哀所苦.他若带了这心痛而死去.结果会转生到地狱去的.让我来救他吧。』便走到渔夫们那里去.对他们说道.『喂.不能将鱼来供养我吗.只要够一日吃就好。我们不要别的.请把这一条作了供养吧。』渔夫们道.『好.主人.就请拿去吧。』菩萨〔司祭〕用双手捧去那鱼.走下河边.对鱼作训诫道.『喂.鱼啊.今日如果不遇见我.你将丧命了吧。去.以後不要再为情爱所缚啊。』把鱼放入水里.自回城中去了。

    结分

    佛作此法话毕.说明四谛.说毕四谛.那可怜的比丘就安住於预流果。佛复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雌鱼是那比丘出家以前的妻.雄鱼是那可怜的比丘.司祭则就是我。』

    三五 鹑本生因缘 (〔菩萨=鹑〕)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摩揭陀国巡游时.就森林火灾消灭之事说的。某时.佛巡游摩揭陀国.往某部落去托鉢行乞.食毕.由许多比丘众围绕着归来.中途遇森林起火。有些比丘众在佛之前.有些比丘众随在佛後.那火越烧越猛.全森林满是烟与焰。於是有些下根的比丘们.为死之恐怖所袭.说道.『我们索性来放火吧.烧去了这一块地方.别处的火就不会延过来了。』便在所拾集的木材上点起火来。别的同伴道.『法友们.你们在干甚麽.你们好像有眼不见中天光亮的日月.立在须弥山下.不见高大的须弥山哩。你们正在追随着天人界无比的佛.不诚实地去对佛作忆念.却在喊「放火。」你们真不知道佛的力量。喂.到佛那里去啊。』在佛前後的比丘众集为一团来到佛的跟前。佛率领了比丘众走向他处。森林的火越烧越有劲.达到离如来所立处十六迦利沙的地方.就像把火炬投到水中去一般.立刻熄灭.不能延烧到直径三十二迦利沙的范围里来。

    於是比丘众就称赞佛的功德道.『啊.佛的功德啊。火没有心.居然也不向佛的坐处延烧过来.像入水的火炬一般立刻消熄了哩。啊.佛的神通力啊。』佛听到他们的话.说道.『比丘们啊.火到这里就熄灭.决不是我的力。不过.是我从前的真实力。因为这里是永劫不至於着火的。这就是所谓劫持续的奇蹟。』这时.长老阿难陀取衣四摺.以供佛坐。佛就端坐其上。比丘众敬礼如来毕.围绕坐下.一同请求道.『世尊啊.我们只知道现在.过去的事是隐秘的.请说给我们听听。』佛便说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就在摩揭陀王国的这里.菩萨投生在鹑的胎内.生而为鹑。从卵孵化出来的时候.是一只丰满如月亮的小鹑。他的父母把他卧在巢内.觅食用嘴来喂他。他有了翼.还不能在空中飞翔.有了脚.还不能在地上步行。每年森林起火要延烧到这里来。某时.那火发着猛烈的爆声蔓延过来了。羣鸟怕被烧死.各自从巢中飞出逃散。菩萨〔鹑〕的父母也抛弃了菩萨自去逃生.菩萨卧在巢中擡起头来望着逼近来的火焰想道.『如果我能振翼而飞.就要飞到别处去。如果我能用足行走.就要走到别处去。我父母尚且怕死.为了要保全自己.把我抛下在这里.管自逃开了。我在这里.别无保护者.也无救济者.现在如何是好呢。』这时.就有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浮起.『在此世间.有所谓戒律的美德.有所谓真理的美德。从前.实现波罗蜜.在菩提树下即身成正觉的佛.依戒律、禅定、智慧而解脱.依解脱智而完成知见、保持真理、慈悲、愍念、忍辱、对一切众生平等爱护.所以名为一切知者。佛所体验者名曰法德。我也有着一个的真实〔谛.〕又信奉着一个的自性法。所以我应思惟从前诸佛与其成佛之德.证得自性法.行真实行.藉此来消退今日的火.救援自己与其他残留着的众鸟。』便自己唱道。

    世间如有戒德、有真实、有清净的慈悲.  我依此真实来作无上的誓言.  思念法的力、忆念往昔胜者、知见真实的力.  我如是誓言。

    菩萨既如是思惟往昔曾得涅盘的诸佛之功德.依自己所存的真实性发了誓言.复唱出下面的偈语。

    虽有翼而不能飞.  虽有足而不能行.

    父母又不在这里.  火啊.快给我退去。

    火随了誓言立刻後退十六迦利沙。那退去时的样子.并非是因为那里已没有东西可烧而把火焰移到他处.乃是像投入火炬於水中一般.立时消熄的。於是菩萨又这样唱道。

    炎炎的大火.  也随了我的誓言.  消失在十六迦利沙之外.  宛如遇到了水的样子。

    自此以後.那地方永劫间不会再遭遇火患.因此之故.名曰劫持续的奇蹟。菩萨如是体得誓言.命尽时依其业报.由此世逝去。

    结分

    佛道.『比丘们啊.这森林里火不蔓延.非我现在之力.是从前那鹑尚幼时.我所实现.是依其实力而来的东西。』作了此法话後.说明四谛。说毕四谛.比丘众或得预流〔果.〕或成一来.或得不还.或达应供〔阿罗汉。〕佛乃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父母.即今日的父母.那鹑王则就是我。』

    三六 鸟本生因缘 (〔菩萨=鸟〕)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庵居遭火的比丘说的。据说.有一比丘.从佛受得了禅定之法.离开祇园精舍到拘萨罗国.在边鄙某村附近林间之庵中居住。在最初之一月中.那庵居便遭焚毁了。

    那比丘向村人呼告道.『我因庵居被毁.很苦。』村人道.『现在天旱.我们的田地乾燥.且待我们把田地灌溉好了.再说吧。』灌溉完毕以後.说『要下种.』下了种以後.又说『要作篱.』『要除草.』『要收割.』收割了以後.又说『且待把谷物打下了再说.』如是这样那样地把三个月的期间过去了。这三个月间那比丘在原野中露宿.虽修行禅定.毫无所得。自恣完毕後.到佛处来.向佛礼拜.退坐一旁。佛丁宁地招呼他.然後问道.『比丘啊.雨安居曾安乐地度过吗。已达到真正的禅定了吗。』那比丘说明遭遇经过.回答说道.『因为没有适宜的僧房.所以未曾达到禅定的极地。』佛道.『比丘啊.在前生.动物尚能知居处的适与不适.你为何倒不知道。』接着便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治国时.菩萨生而为鸟.由羣鸟围绕着住在森林中的巢内。那森林附近.有一株枝叶繁茂的大树。一日.大树的树枝互相磨擦.尘屑落下.树枝冒出烟气来。菩萨〔鸟〕见这情形.想道.『这二树枝如是互相磨擦.结果会坠落火花.把地上的枯叶燃着.延烧到我们的树上来吧。此地已不能再住.非迁到别处去不可了。』便对羣鸟唱出偈语来。

    羣鸟所栖的树.  不久将遭火。  鸟啊.快到别处去避难.  在那里不会有危险。

    凡是遵从菩萨吩咐的鸟都跟随着菩萨飞到别处去了。那些不知学习的愚笨的鸟还以为『这等於在滴水见鰐鱼哩.』对於菩萨的话不相信.仍留在原处不避。不多几时.果然不出菩萨所料.森林被火延烧.把树木都烧尽。当烟焰直冒的时候.羣鸟的眼睛被烟蒙蔽成盲.不能飞逃.一一落入火中烧毙了。

    结分

    佛道.『比丘啊.如是.在前生.动物栖宿於树上尚知道那地方对自己适与不适.你为何倒不知道呢。』作此法话後.说明四谛.说毕四谛.那比丘就安住於预流果。佛复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遵从菩萨之教的羣鸟是佛的侍从者.那只聪明的鸟则就是我。』

    三七 鹧鸪本生因缘 (〔菩萨=鹧鸪〕)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赴舍卫城时.就舍利弗长老得不到牀座之事说的。却说.给孤独长者建立好了精舍.派遣使者到佛的地方来.佛便从王舍城出发.到吠舍离逗留了一会.然後向舍卫城进行。

    这时.六个弟子先行.他们在长老们未就牀座之前.各自处分说道.『这牀座留给我们的师父吧.这给先辈〔指导者〕吧.这由我们自用吧。』後到的长老们便取不到牀座。舍利弗长老的弟子们替长者找牀座也找不到。长老没有牀座.便在佛的牀座近处一株树下.或坐或徘徊.过了一晚。到黎明起身出发时.佛咳嗽一声.长老也咳嗽一声。佛道.『在这里的是谁。』舍利弗道.『世尊啊.是舍利弗。』佛道.『舍利弗啊.你此刻时分在此何事。』舍利弗将情形禀白。佛听了长老所说.想道.『呀.在我生存时.比丘们已失了相互间的尊敬.缺着从顺了。那麽我死之後.他们将怎样啊。』不禁为法忧虑起来。天一明.佛就召集比丘教团.向比丘众问道.『比丘们啊.据说有六个人先到这里.占去了长老比丘的牀座。真的吗。』比丘众答道.『世尊啊.真的。』於是佛斥责了那六个比丘.对比丘众作法话.复问道.『究竟谁有资格享受最好的牀座、最好的水、最好的食物呢。』有些比丘回答道.『出身於刹帝利族而出家者。』有的道.『出身於婆罗门族、居士族而出家者。』有的道.『持戒者、布教师、初禅得达者、二禅三禅四禅得达者。』有的道.『预流、一来、不来、阿罗汉、得三明六通者。』比丘众如是各依自己的意向说出配享受最好牀座的人物之後.佛道.『比丘们啊.在我的教团里.得享受最好的牀座者.其资格非刹帝利族而出家者.非婆罗门族、居士族而出家者.也非律师、非经家、非论师.也非初禅等的得达者以及预流等等。比丘们啊.在这教团里对年长者该行恭敬的招呼.作合掌之礼.真诚地服侍.年长者该奉以最好的牀座、最好的水、最好的食物。这才是资格.唯年长的比丘适合於这资格。比丘们啊.这里的舍利弗是我的高弟.曾转法轮.理应得比我次一等的牀座。可是他昨夜得不到牀座.就在树根畔过夜。你们在目前已如是失却尊敬.不知从顺了.那麽将来你们的行为究将怎样呢。』为了教训他们.又道.『比丘们啊.在前生.动物尚且知道.「依此不互相尊敬、从顺.违背了一般的生活法则而行动.与我们决不相宜。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就对谁致敬吧。」他们查考出年长者来.对他行敬礼.後来便生於天道。』接着便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喜马拉雅山中腰地方有一株大榕树.树的附近住着鹧鸪、猿与象三个朋友。他们彼此不互相尊敬、从顺.至於违背普通的生活法则了。於是他们想道.『这样地生活.於我们殊不适当。我们颇想把年长者加以尊敬.对他行敬礼而度日。』但三者谁是最年长者.却不知道。一日.他们想得了一个方法.三位朋友同去坐在榕树的根上.鹧鸪与猿对象问道.『象君啊.你知道这株榕树已有多久了。』象道.『朋友们啊.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这榕树犹是一株灌木.我常常跨过了行走。有时也在灌木丛中通过。最高的灌木.顶梢也只碰到我的肚脐。所以.这株榕树.我在他灌木时代已知道了的。』鹧鸪与象又以同样的话去问猿。猿道.『朋友们啊.当我为小猿时曾坐在这里昂首去咬食这榕树梢头的新芽.所以我在很小的时候.已知道这株榕树了。』於是便轮到鹧鸪讲话了。鹧鸪道.『朋友们啊.从前某处有一株大榕树。我吃了那树的果实.把粪撒在这里.於是这里便生出榕树来了。我知道这株榕树尚在他未萌芽以前。所以我比你们都年长。』象与猿便对聪明的鹧鸪道.『朋友啊.你比我们年长。以後我们就对你恭敬、尊崇、承侍、敬礼、合掌、供养、敬白、奉请、礼拜、和南吧。我们将遵奉你的训诫.请你以後施训诫给我们啊。』从此以後.鹧鸪就施训诫给他们.教他们保持戒律.自己也保持戒律。三动物坚守五戒.尊敬随顺.对普通的生活法则不复违犯.命尽时往生於天国之安住所。

    结分

    此三动物所受持者.名曰鹧鸪系之梵行。佛道.『比丘们啊.他们是动物.尚能互相尊敬从顺着过活。你们身为出家人.且受有经律之教.为何倒不能互相尊敬从顺呢。比丘们啊.我现在作一决定如下。嗣後.你们须对年长者行敬礼、合掌、供养。年长者该得最好的牀座、最好的水、最好的食物。嗣後.年少者不得夺占年长者牀座。不论是谁.凡夺占器物者犯恶作〔突吉罗〕罪。』佛作此法话後.以正等觉者的资格唱出下面的偈语。

    尊敬耆宿者.  通晓真理〔法〕。  现世於法为圣者〔可赞叹之罗汉〕者.  来世生於善处。

    佛既如是宣示尊敬耆宿之功德.复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象是目犍连.猿是舍利弗.鹧鸪则就是我。』

    三八 青鹭本生因缘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做裁缝师的比丘说的。据说.在只园居住的比丘之中.有比丘甲.对於衣服的裁剪缝纫等事很熟练.运用其熟练的技巧制作衣服.就以裁缝师出名。他的本领真不小.搜集了旧布片拼合起来.先用染料着色.再用贝壳磨砑.使成非常柔滑适体的衣料.然後再加工裁制成衣服.着在身上。不知道底细的比丘们到他那里去说道.『我们不懂衣服的做法.请替我们做一下。』甲道.『法友们啊.做衣服要费许多时候.我这里有现成的.你们把这衣服用布掉换了去吧。』说着就取出所制的衣服来给他们看。比丘们但.见色彩美观.毫不知其中实情.以为一定是坚牢耐久的.就以新的布料给与裁缝师.向他掉取衣服而去。後来衣服龌龊了.用热水洗濯.现出真相来.发觉是用旧布片凑成的.才懊悔不止。

    如是.甲比丘凑集旧布片改制衣服以欺人.其事普为各处所知。却说.这时他村也有一个比丘乙.干着与只园中比丘甲同样的欺骗行为。与乙友好的比丘们对乙说道.『尊师啊.你能欺骗世间.听说只园住者中.也有一个与你一样的裁缝师哩。』乙便想.『那麽.我倒去欺骗欺骗那比丘呢。』於是以旧布片制成了很好看的衣服.染得鲜红.着了到只园中去。甲比丘见了艳羡之至.问道.『尊师.这衣服是你做的吗。』乙比丘道.『是的.法友。』甲道.『尊师啊.请把这衣服给我.你可以改着别的吧。』乙道.『法友啊.我们住在乡村里不易得到衣服.我如果把这给了你.自己着甚麽呢。』甲道.『我这里有新的布料。你拿去再做新的吧。』乙道.『法友啊.这衣服上表现着我的本领.但你既这样说.我也无可奈何.请取去吧。』於是便把旧布片凑集成的衣服交付了甲.换得新的布料.达到了欺骗的目的而去。住在只园的甲比丘把衣服着在身上.过了数日.用温水洗濯.发见全是破布片拼凑成的.便羞愧不堪。於是『只园住者被乡村来的裁缝师欺骗了』的消息.徧传於教团之间。一日.比丘众在法堂上坐着谈及此事。佛来了.问道.『比丘们啊.你们此刻在这里谈论何事。』比丘众向佛禀白此事。佛道.『比丘们啊.住在只园的裁缝师欺骗他人.不自今日始.前生也曾这样欺骗过。他的受乡村裁缝师的欺骗也不自今日始.前生也曾同样受过欺骗的。』接着便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菩萨生而为树神.那树植在某处莲池的附近。这莲池并不十分大.在夏季常乾涸。池中住着许多的鱼。一只青鹭停在池的那一边岸上.见了这许多鱼.想道.『用一个方法把这些鱼骗来吃吧。』这时.鱼看见青鹭.问道.『主啊.你停在这里想甚麽。』鹭道.『我在想着你们的事。』鱼道.『主啊.你在想我们的甚麽。』鹭道.『这池中水少.缺乏食物.且热得难堪。鱼住在里面.将来怎样。所以我正停在这里替你们着想呀。』鱼道.『主啊.那麽我们如何是好呢。』鹭道.『如果你们能听从我的话.我就用嘴把你们一条一条地从这里衔走.把你们放入那五色莲华覆盖着的大池中去。』鱼道.『主啊.自有世界以来.不曾有过替鱼着想的鹭.你不是在想把我们一条一条地衔去吃掉吗。』鹭道.『只要你们相信我.我就不会吃你们。如果你们不信有这样的大池.可派出一条鱼来做代表.跟我一同去察看。』鱼相信了鹭的话.挑选出一条认为无论入水上山都可不怕的独眼大鱼来.对鹭说道.『请带他去。』鹭把这鱼衔了带去投入莲池.叫他在莲池徧游了一会.仍带他来放入鱼所住的原地方。这鱼就对同类赞叹那池怎样好。羣鱼听了他的报告.都想到那里去了.便对鹭道.『主啊.好.就请带我们去吧。』於是.鹭先把那独眼大鱼衔到池畔.叫他看了一会池的景色.带到生在池畔的波罗奈树上.将他嵌入枒杈中.用嘴啄杀.吃完了肉.把骨头丢在树根的窟洞里.回转来对鱼说道.『我已把那条鱼放入池中了。现在.别的鱼去吧。』鹭以如是的方法把鱼一条一条地吃完。待最後一次转来时.已不见有鱼.只剩了一只蟹。鹭想连蟹也吃掉.便对蟹说道.『喂.蟹啊.这里所有的鱼.我已带他们到大莲池去了。你来.我也把你带去吧。』蟹道.『你怎样带我去呢。』鹭道.『用嘴衔着带去。』蟹道.『你这样地带我.也许会丢我下来的。我不愿同你去。』鹭道.『别怕.我把你紧紧地衔着吧。』蟹想.『这家伙那会把鱼带到池里去呢。他如果真能带我入莲池去.当然再好没有。否则我就夹断他的喉头.使他丧命。』便对鹭说道.『喂.鹭啊.你恐怕不能把我紧紧衔住的。让我来紧紧挟住你。如果你可以让我用钳夹住你的喉头的话.那麽我就抓住了你的头.与你一同去吧。』鹭不知道蟹在想欺骗他.表示同意。於是.蟹便像铁匠使用火钳的一般.把鹭的喉头用钳夹住道.『好.那麽去吧。』鹭带蟹去看了池.向波罗奈树进行。蟹道.『伯父.池在这里呀。你在带我到别地方去哩。』鹭道.『我是你亲爱的伯父.你是我的侄儿。』又道.『你还以为鹭是衔着我走的奴隶呢。试看波罗奈树根下的骨山啊.那些鱼都被我吃掉了.现在把你来吃吧。』蟹道.『那些鱼因为太呆.才被你吃掉的。但我非但不给你吃.还要把你杀死。你实在太呆了.不知道已上了我的当。要死.大家同死。我将把你的头夹断.投掷在地上。』说着便如火钳似地用钳夹紧了鹭的喉头.叫他受苦。鹭张大了口.眼中流泪.战栗怕死道.『主啊.我不吃你.请饶我一条命。』蟹道.『那麽.下去把我放在池里。』鹭回转身去.走到池岸.把蟹在泥滩上放下。蟹便如用快刀割莲茎一般.钳断了鹭的头.爬入水中去了。住在波罗奈树上的树神见这情形.大为赞叹.叫树林发出喜悦的呼声.以妙音唱下面的偈语。

    长於奸诈者.  以奸诈之故.  不能永久繁荣。  如奸诈的鹭因蟹受到〔恶报。〕

    结分

    佛道.『比丘们啊.这比丘为乡村的裁缝师所欺骗.并不始於今日.前生也曾同样受过欺骗的.』作此法话毕.复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鹭是住在只园的裁缝师.蟹是住在乡村的裁缝师.那树神则就是我。』

    三九 难陀本生因缘 (〔菩萨=地主〕)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舍利弗长老之弟子某比丘说的。据说.那比丘一向谦逊从顺.对长老的侍奉很是努力。有一次.长老向佛乞假.往别处去托鉢.到了南方的一个山村中。自从到了这里以後.那比丘就渐渐生出慢心来.不听从长老的话。即使长老对他说『法友啊.请这样做』的话.他也会起反抗。长老不懂那比丘的心理.於托鉢完毕以後.仍回到只园来。那比丘一回到只园.对长老的态度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长老向佛禀白此事道.『世尊啊.我这里有一个比丘.在某处时.宛如用百钱买来的奴隶.到了别处.就慢心丛起.好好地叫他这样做.也会反抗哩。』佛道.『舍利弗啊.这比丘行动如此.不自今日始.前生也是这样。在某处时像一个用百钱买来的奴隶.到了别处就要违背反抗的。』接着便因长老的质问.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在某地主的家里。有一个朋友.也是地主.自己年龄已老.而妻却还年青。夫妻之间生了一个儿子。那位地主自想.『这女人还年青.万一我死後有了别的男子.也许会不把财产传给我的儿子而荡尽的。还是安全地埋藏财产於地下吧。』於是率领家中的一个奴隶名叫难陀的同往森林中.在某处把财产埋下.然後吩咐说道.『难陀.我死之後.你可把这里的财产告诉我的儿子.并且还要告诉他.别将这个森林卖给他人。』以後那位地主就死去了。儿子不久就长大成人。母亲对儿子说道.『你父亲曾率领了奴隶的难陀去埋藏财产。你可去取来振兴家业。』一日.那儿子问难陀道.『伯伯.我父亲埋藏着若干的财产吗。』难陀道.『是的.主人。』那儿子道.『这财产埋藏在何处呢。』难陀道.『在森林中.主人。』那儿子道.『那麽.我们同到那里去吧。』两人拿了锄头与畚箕到了森林中以後.那儿子问难陀道.『伯伯.财产埋藏在那一方面呢。』难陀走到埋藏财产的地点.对於财宝起了坏心了.立着骂道.『你这丫头生的小子.这里怎会有你的财产啊。』那儿子听到了难陀乱暴的言语.故意装作不曾听到.说道.『那麽我们回去吧。』便同他回来了。过了二三日.再到那地方去.难陀又对他恶骂起来。那儿子不与争闹.自己回来.以为『这奴隶答应我「指出财产所在.」而到了那里就口出恶言谩骂.不知是何理由。我有一个父执.也是地主.去向他请教吧。』便走到菩萨〔地主〕的地方.把经过情形详细报告一番.问道.『老伯啊.这是甚麽缘故呢。』菩萨道.『难陀每次立着骂你的地方.就是你父亲埋藏着财产的所在。所以.你可於他骂你的时候.向他说.「喂.奴隶.来.你骂谁呀.」就叫他拿锄头掘土.取出你家的财产.运回家去。』接着唱出下面的偈语。

    想来在那地方.          必有藏金与金的璎珞.

    因为下贱的奴隶难陀.  老是立在那处口出恶言。

    那儿子辞别菩萨回家.率领难陀同往埋藏财产的林中.依菩萨之言行事.取得财产.增益家财。後来又依菩萨之教诫.作布施等净业.命终时依其业报从此世逝去。

    结分

    佛道.『这人在前生也曾有同样的性质的。』作此法话後.又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难陀即舍利弗的弟子.那贤明的地主则就是我。』

    四〇 迦台罗树炭火本生因缘 (〔菩萨=富商〕)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给孤独长者说的。给孤独长者为了建设精舍.曾向佛教施财五亿四千万金。他认为世间可宝者就只是三宝.更没有别的了。佛居只园以後.他每日去作三大服务.清晨一次.朝餐後一次.傍晚一次.除此以外.有时还有中间的服务。每次到精舍去的时候.又必顾到沙门或少年『他这回带了甚麽来』的期待.从不徒然而往。在清晨叫人拿了粥去.在朝餐後带了熟酥、生酥、糖蜜等去.傍晚带了香料、花环、布类去。长者虽然如是日日消费着.资财上不受影响.有若干商人向他告贷.放出债欵.总数达一亿八千万金.他也毫不介意。又.他的财产之中.有一亿八千万金用铜缸埋在河畔.有一次.洪水发生.堤防破坏.埋金之铜缸漂流开去.沈到大洋底下去了。说虽如此.他的家里还备着可供给五百个比丘的饭食。在比丘教团看来.他的邸宅.犹如位处十字通衢的莲池.他自己则犹如比丘众之父亲。所以.佛也住到他的邸宅去.八十个大长老也同去.其余比丘众出入者更不计其数。他的邸宅是由七层大厦与七个望楼合成的。

    那第四个望楼中.本来住着一个异教徒的魔女神。当佛进去住时.那女神就不能留在那里.率领了孩子降到地上来。当八十个大长老或别的长老们在那里出入时.她也只好让出。她觉得沙门瞿昙与其弟子们常在邸宅出入.究不安心.时时要避到地上.不能留在那里.便想设法使他们不再进邸宅来。

    有一日.总管者到这一带地方来.正休息着。她便到那里去光辉地现出姿态。总管者问道.『在这里的是谁。』女神道.『我是住在第四望楼的神。』总管者道.『来此何事。』女神道.『你不见主人的行动吗。他不顾自己的将来.见有钱财便去养沙门瞿昙之类的人。而自己则生意也不做.甚麽事务也不管。你们要忠告主人.叫他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再令沙门瞿昙与其弟子常在邸宅进出啊。』总管者道.『愚笨的魔神啊.主人不惜为了那救世的佛教耗财。纵使有一日.他要把我的头发割了去卖.我也决不会对他说甚麽怨言的。你给我快走开吧。』女神又到主人的长子那里去作同样的劝告。那长子也以同样的话把她斥责。她终於未能与主人面谈。却说.长者虽豪富.因不绝地布施.不顾业务.结果就收入减少.财产快完了。他渐渐贫困.用的、着的、睡的、吃的已不如从前。可是对教团的布施还如从前一样。有一日.当长者礼佛毕坐下时.佛问道.『居士啊.你的家境还能作布施吗。』他回答道.『是的.世尊.还能供献些昨日残余下来的残粥。』这时佛对他说道.『居士啊.别因所施的东西不好而觉得懊恼.只要心善.对佛或辟支佛所作的布施.决不会恶。因为这里面有大果报呀。』原来能净心者所布施的东西.决不会不净的。试看下面的话。

    对等觉的如来或佛弟子.若能心净.    任何布施不菲薄.

    任何奉侍不微小。  试看那毫无盐味的些许乾乳糜之果报。

    佛又对他说道.『居士啊.你所施的东西虽不精美.却对体达八圣道了的人们作着布施哩。我为了想施七宝.曾把全世界捣掘到底。正在作一大布施.如把五大河合起来成为一条激流似地。可是要找归依三宝或守持五戒者竟不可得。值得受布施的人原是极难得的。所以你别自己懊恼.说「我的布施不精美」啊。』接着便为诵灭尽经。却说.那魔神在长者富有时未得与他面谈.以为现在他已是个穷人.一定会听她的话了.便於中夜时分入他的寝室去.立在空中.发出光辉来。长者问道.『你是谁。』魔神道.『主人啊.我就是住在第四望楼的女神。』长者道.『来此何事。』魔神道.『为了想劝告你。』长者道.『那麽试讲。』魔神道.『主人啊.你不顾及将来.也不顾及儿女.信奉沙门瞿昙之教.把莫大的财产耗尽了。你浪费资财.不经营事业.与沙门瞿昙接近.因此陷入了贫困。可是还不想丢弃沙门瞿昙。这些沙门们现在不是尚在你家出入吗。你得知道.被他们取去了的东西是无法收回的了。从今以後.你自己不要再到沙门瞿昙那里去.也不要再让他的弟子们进你的家门。赶快与沙门瞿昙远离.自己经营事业、做买卖.振兴财产啊。』长者道.『这是你对於我的忠告吗。』魔神道.『是。』长者道.『像你这样的魔神.即使有一百个一千个甚至一百万个.我也不怕。我因为靠着十力的佛.所以能这样。我的信仰.安住不动如须弥山。我曾把财宝投在那救世的宝贵之佛教上。你所说的是邪恶之言.是不敬不逊的恶魔对宝贵的佛教所发的攻击。我不能与你同住在这个家里了.快给我从我家走出迁到别处去。』她因了预流者圣弟子所发的宣告.不能再停留在那里.只好回到自己的所住之处.携了孩子的手走出。走出以後.找不到住处.想去求那全市的守护神.叫他向长者说情.许她回到那里去住。便走到守护神面前.行了敬礼立着。守护神问道.『来此何事。』魔神道.『主啊.我对给孤独长者言语冒昧.他怒恼起来.把我从他家逐出了。请你领我到他那里去恳个情.仍给我住处。』守护神道.『但是.你对他说了些甚麽话呢。』魔神道.『我说.「以後不要再对佛与其教团作奉侍.不要再许沙门瞿昙在你家里出入。」主啊。』守护神道.『你说的话不好.是对圣教的攻击。我不能带你到长者面前去。』她在守护神那里得不到帮助.就去转求四天王。可是也同样地遭到拒绝.又到了帝释天的地方.把经过告诉一番.恳切请求道.『天啊.我没有住处.在牵着孩子徘徊。请你显威光.给我一个住所。』帝释天也对她说道.『你所行者是邪恶.是对於胜者的圣教的攻击。我也不能替你向长者说情。但是.教你一个可叫长者饶恕你的方法吧。』魔神道.『是.请讲来.天啊。』帝释天道.『有许多人出立了标据向长者借钱.总数是一亿八千万金。你可不被人知.暗暗地取出票据.扮作委托者.率领若干年青的夜叉.一只手拿了票据.一只手拿了账单.到各个欠户家里去.显出你自己的夜叉本领去威吓他们.说「这是你们的借票。我们长者在境况富裕的时候.从未曾向你启齿索取过。可是现在他穷了.请你们把借款还清.」这样说了.再运用你的魔力.把这一亿八千万的金币收集拢来藏到长者的财库中去补充空虚。又.他埋在阿契罗婆帝河畔的财产.曾因堤防毁坏流入海底去了。你可运用你的魔力.取回来放入他的财库去。还有.在某地方有无主的财货一亿八千万.你也可取来去填充他财库中的空隙.如是共计有五亿四千万金的财产.你将功赎罪.把这些如数贮藏在财库之後.再去向长者讨饶吧。』魔神道.『是.天啊.』就依照吩咐.把资财搜集起来.於夜深时分走入长者华丽的寝室.放出光辉.现身立在空中。长者问道.『你是谁。』魔神道.『长者啊.我是住在你家第四望楼的盲目的神。我太愚憃.不知道佛的恩德.前回竟在你面前胡说一番。现在请你饶恕我。我依从了帝释天的吩咐.替你收回了一亿八千万的债款.捞起了那沈在海底的一亿八千万的藏金.又在某处地方取得了无主的金钱一亿八千万.总共把五亿四千万的钱财藏在你那已空虚的财库中.藉此赎罪。你为只园所费的金钱.现已如数补充恢复了。我因找不到住所.很苦恼。请长者恕我愚昧.不咎既往之事啊。』长者听了她的话.想道.『她是魔神.现在来向我赎罪。这大概是佛在启诱她.使她知道佛的功德吧。我将到即身成正觉的佛的面前去开导她。』便对她说道.『神啊.如果你要乞我饶恕.我到佛前去饶恕你吧。』魔神道.『好.就请这样吧。那麽请带我去见佛。』长者道.『是。』天明以後就带她到了佛那里.把她的行事详细告诉如来。佛听毕以後.说道.『居士啊.邪恶者在罪恶未熟时.看似善良.但其罪恶一经成熟就知见罪恶了。善良者亦然.在善事未熟时.看似邪恶.一旦善事成熟.便真正知见善良了。』接着便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恶人在其罪恶未熟时.    其所作看似善良。

    但一旦罪恶成熟.  恶人就知道这是邪恶了。

    善人在善事未熟时.      其所作看似邪恶。

    但一旦善行成熟.  善人便知道这是善良了。

    佛唱毕此偈语.那魔神就安住於预流果。她向佛的轮成足敬礼着说道.『世尊啊.我因被欲所染.沈溺罪恶.惑於邪念无明.竟不知世尊之美德.发为罪恶之言。请饶恕此罪。』当场便获得了佛的许可.又同时获得了长者的许可。於是长者在佛前宣说自己的功德道.『世尊啊.这魔神虽想妨碍我.不许我供奉佛.但我仍作布施。世尊啊.这不是我的功德吗。』佛道.『居士啊.你本是从佛的圣徒.又是坚信与净见的所有者。你的不被这无势力的神所妨碍.并不足奇。从前.佛未出世时.有一知识尚未成熟的贤者.遇到主持欲界的恶魔。恶魔以魔力现出一个深八十寻的火势炽盛的大炭炉给他看.说再作布施就要被掷入这炭火地狱中去受烤焙之苦.可是那贤者不顾恶魔的阻挠.仍立在莲华的果房中作他的布施。这才不可思议哩。』接着便应了长者的请求.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於波罗奈某富翁之家.自幼安乐.养育犹如王子。发育顺利.智慧增长.到十六岁时已通晓一切技艺了。父亲故後.他承受了全部遗产。就设布施堂六所.城之四门各一所.中央一所.自己家门口一所.大行布施。并且持戒.作布萨行。一日.早餐时分.许多美味的食物正一一献呈在菩萨面前。适有一个辟支佛〔缘觉〕从七日间之法悦〔灭谛〕中起来.知托鉢之时刻已到.心想.『今日到波罗奈城去访某富豪吧.』於是衔了刷牙的槟榔枝.就阿耨达湖畔用水漱口.升登雄黄山平原上去结束好了衣带.执着神通力所现的土鉢.就在菩萨将早餐时从空中飞到了菩萨的家门口。菩萨一见到他.即从座起立致敬.眼睛向侍者注视。侍者道.『主人.叫我做甚麽事。』菩萨道.『快去接过世尊的鉢来。』这时有一罪恶深重的恶魔.震怒作势而起.以为『这个辟支佛七日不食.今日才得食物。如果今日不给食物与他.就会死的。我来设法禁止富商的布施.叫他丧命吧。』便急急来到菩萨家里.把屋内广八十寻的炭炉燃着。一瞬间.那满贮着迦台罗炭的炉中.炎炎发火.犹如阿鼻〔无间〕地狱。恶魔这样干了以後.自己立在空中。那出去接鉢的侍者见了这变故.害怕了回转身来。菩萨问道.『你为何回转来了。』侍者道.『主人啊.那个大炭炉炎炎地发着火呢。』凡是到这里来的人.见了这火.都害怕起来急忙逃开。菩萨想.『这大概是那无上快乐之奴隶的恶魔.想妨碍我作布施.正在拚命吧。但他不知道我是即使有百个或千个恶魔也不怕的。今日我倒要与恶魔比一比.看谁力量大。』便取了自用的食鉢走出门去.就在炎炎的炭火炉边立定.仰头向空一望.见到恶魔.问道.『你是谁。』恶魔道.『我是恶魔。』菩萨道.『这火是你放的吗。』恶魔道.『是的。』菩萨道.『为甚麽放火。』恶魔道.『为了想妨碍你的布施.又为了想断绝辟支佛的寿命。』菩萨道.『我不许你妨碍我的布施.也不许你危害辟支佛的生命。今日我与你比比力量吧.看谁的力量大。』便立到炭炉的边缘上去.说道.『世尊辟支佛啊.我纵使将葬身於这炭炉中.也不退避。只请你接受我所献的食物。』接着唱出下面的偈语。

    宁可全身翻倒.      堕入地狱之渊.

    决不作卑下之事。  请接受此食物啊。

    菩萨如是唱毕.以坚强的决心手持饭鉢.沿了炭炉的外缘行进.一瞬间.忽然有一朵高大微妙的莲华从那广八十寻的炭火炉底涌现出来.向菩萨的足下顶礼。又把那如盛在瓶中般的许多花粉向菩萨的头上纷纷降洒.洒得菩萨全身发光.犹如满沾金色的酵粉。他立在莲华的顶端.把种种美味的食物.放入辟支佛的鉢中去。辟支佛受了食物.表出满足之意.将鉢投掷上空.然後在大众环视之间.昇到空中.拨开云雾.自回喜马拉雅山去。恶魔败北了.意气销沈地也就回到原来的住处。菩萨则坐在莲华顶端.对大众赞叹布施的功德.作法话毕.才由大众围绕着回去。後来继续行布施等净业.於寿命尽时依其业报逝去此世。

    结分

    佛道.『居士啊.你有如是知见.对魔神能不怖畏.并不足奇。前生那贤者所行的事.才不可思议哩。』作此法话毕.又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辟支佛.已得了涅盘了。那征服恶魔.坐在莲华顶端.以食物供养辟支佛的波罗奈富商.则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