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利爱品

夏丏尊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无错小说网 www.wucuo.org,最快更新小部经典本生经最新章节!

    四一 娄沙迦长老本生因缘 (〔菩萨=戒师〕)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长老娄沙迦.帝沙说的。娄沙迦.帝沙是拘萨罗国渔夫之子.是其家族最末一人.为比丘後.一无所有地生活着。据传说。他从最後转生的地方逝去後。在拘萨罗国一渔村中某妇人胎里获得了新生。那渔村为一千人家族所合居.在他受生的那日.一千个同族人拿了网到河里或池湖里去捕鱼.终日连一条小鱼都没有得到。自此以後.渔夫们就一日穷似一日了。在他住在胎里的十个月中.全村遭遇火灾七次.村人受过七次王刑.那结果当然很是悲惨。他们想道.『我们以前并不如是的。照现在的情形下去.我们会灭亡哩。我们之中一定有一个不幸者。把全家族分为两组吧。』於是便分为两组。每组各五百人。分开以後.他父母所属的一组仍衰微.其他一组则繁荣了。衰微的一组便再分为两组.如是几度分析.结果他的一家便到了孤立的地步.大家知道不幸者就在他的家里.就把他们驱逐了。他母亲艰难度日.怀胎期满.在某地生产了他。原来.得到了最後存在的人是不会灭亡的。因为在他心里燃着阿罗汉的运命.犹如瓶中的灯炷。他母亲养育他.到他能走能跑的时候.交给他一个鉢道.『向人家乞食去吧。』便把他逐出.自己也逃走了。从此以後.他成了一个无依靠的孤独的苦孩子.沿门行乞.没有一定的居处.身不沐浴.衣服褴褛污秽.犹如一个尘聚饿鬼.勉强地维持着生命。

    他七岁的时候.有一日.他从某家门口的洗食器的水槽里.鸟啄食似地在拾取一粒粒的残饭。法将舍利弗正在舍卫城巡行托鉢.见了他。觉得这孩子可怜.只不知道是甚麽地方的人。便起怜悯之念.叫道.『喂.你过来。』他来长老面前.作了礼立着。长老问道.『你是何村人.父母在那里。』他回答道.『我是孤独者。我的父母对我说了一句「爷娘已累死.」便把我抛弃.自己走开了。』长老道.『你不想出家吗。』他道.『尊者啊.我想出家。但像我这种不成样子的人.谁肯给我出家呢。』长老道.『我给你出家。』他道.『谢谢你。请给我出家。』长老给他嚼食与噉食.带他到了寺中.亲手替他沐浴.给他出家。後来到年龄及格.便给他受具足戒。

    他到老年时.被称为娄沙迦.帝沙长老。他虽然命薄.却能寡欲知足。即使所受到的施物远过於他人.也不吃饱.但求能维持生命就算。据说.在他的鉢里.只要注入一瓢匙的粥去.那粥就会涨满起来.与鉢沿相平的。施粥者见他的鉢已满.便不再加给.按次去给其余的人。有些人甚至於这样说.『施粥到他的时候.施主粥桶中所有的粥就光了。』不但粥如是.别的嚼食亦是这样。他虽後来知见成熟.成了最高果的阿罗汉.也以少许的享受自己满足着。

    他年寿将尽.快入涅盘了。法将舍利弗在瞑想中知道他已将入涅盘.想道.『那个娄沙迦.帝沙长老今日一定要入涅盘了.我今日该给他饱吃一顿才好。』便带了他入舍卫城去托鉢。长老为了他之故.向舍卫城中许多人伸出手去.可是人们居然毫不表示敬意。於是长老向他说道.『朋友.去坐在寺中吧。』长老打发他去了以後.把各处施送来的食物叫人拿去给他.说道.『把这拿给娄沙迦。』谁知拿去的人忘了娄沙迦长老.中途自己吃掉了。後来长老走到寺中去.娄沙迦长老迎上来行礼.长者当面问他道.『朋友.吃过东西了吗。』他回答道.『尊师.我们在後再吃吧。』长老为之不安起来.看看时间.已过了食时.便道.『朋友.请坐在这里.』自己走到拘萨罗国王宫中去。王叫人接过长老的鉢.因为食时已过.命把四甘食满盛在鉢中奉上。长老领受了回到寺中.拿了鉢立着对他说道.『朋友帝沙啊.来吃这四甘食。』他对长老致敬.怕羞不吃。於是长老道.『朋友帝沙啊.我执鉢立在这里呢。你就坐着吃吧。如果这鉢一离了我的手.里面的东西就会没有哩。』尊者娄沙迦.帝沙长老就在最上主法将手执的鉢里吃了四甘食。因了长老的神通力.食物未曾消失.所以娄沙迦.帝沙长老得以尽量吃了一个饱。果真.他那日就入无余涅盘了.等正觉者〔佛〕亲自莅临.命予以厚葬.拾骨造墓。

    比丘众在法堂中集坐谈话.说道.『法友们啊.娄沙迦长老薄命.以寡欲自足。像那样薄命而寡欲的人.怎麽会获得圣法呢。』佛进法堂来.问道.『比丘们啊.你们方才会集在此.谈着甚麽。』比丘众答道.『尊师啊.在谈着如此这般的话。』佛道.『比丘们啊.那比丘的寡欲自足与获得圣法.都是自己干出来的事。在前生.他也曾谢绝他人的施与.寡欲自足的。世间无常.苦患无量.他因境遇适於明白这个知见.结果便获得圣法了。』接着便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迦叶〔饮光〕住世时.有比丘甲赖某长者的供养在乡村中过活。他做比丘所应做的事.是一个德行家。所行合乎知见。另有一个长老乙.已得阿罗汉果.本与其同伴住在他处.偶然到了长者的村中。长者满意於那长老的态度.便接过鉢来.延至家里.恭敬供养.倾听他的法话以後.便向他作礼说道.『尊师啊.请到我家附近的寺中去。我傍晚回来时再来拜访你。』那长老走到寺中.对先住在那里的甲长老作礼.得其许可.坐在一旁。甲长老也表示欢迎.问道.『法友啊.你受到施食没有。』乙长老回答道.『受过了。』甲长老道.『从那里受到的。』乙长老道.『就在你附近村中某长者家。』乙长老如是回答以後.就选定自己的寮房.整顿一番.把衣鉢安排好了.然後坐在那里享受禅定之乐与果乐。

    到了傍晚.长者把香、华、灯、油等搬到寺中来.向先住着的甲长老致了敬礼.问道.『尊师啊.有一位新来的长老.已到了这里了吗。』甲长老答道.『是.到了这里了。』长者道.『今在何处。』甲长老道.『在某寮房中。』长者便过去作礼.坐在一旁.倾听法话。晚凉时分.长者对坟墓与菩提树献了供品.在灯龛点着了火.邀约两位长老明日去受供养.然後回去。

    先住在那里的甲长老以为『长者似看不起我了。如果那比丘住在寺中.我不知将受到甚样待遇哩。』便不快起来.想设法使乙长老不住在寺中。所以虽受了长者的邀约.也不与乙长老谈话。

    那已得阿罗汉果的乙长老.知道甲比丘的用意.以为『那长老不知道我不会妨碍及他呢.』便到自己的庵室.去安住於定乐与果乐之中。

    次日.先住的甲长老用拳头敲锣.又用指爪去弹叩庵室的门.便自往长者家去。长者接过他的鉢.请他在特设的座上坐下.问道.『尊者啊.那新来的长老到那里去了呢。』他道.『我不知道你的好友的情形。我来时曾经鸣过锣.叩过门.可是都不能扰醒他。大概昨日在府上吃了美味的东西.消化不了.此刻还睡着吧。请你放心。还是由他这样吧。』却说.那已得阿罗汉果的长老.觉得托鉢的时刻已到.便整顿身畔.携了衣鉢.乘空飞行.到别处去了。

    长者请先住的甲长老饮啜了用酥、蜜与糖调制的乳粥.再以香粉把鉢研擦乾净.满盛乳粥.说道.『尊师啊.那位长老在旅途上一定很辛苦了。请你把这带去给他。』甲长老也不拒绝.拿了鉢走出。在路上想道.『如果把这乳粥给那比丘吃了.也许我想拉他出去.他也不肯走哩。可是.如果把这给与别人.将来事情会被发觉的。倒入水中吧.油酥会浮到水面来.丢在地上吧.乌鸦会集拢来啄食.都可以被人知道。究竟弃在甚麽处所好呢。』他如是想时.恰好见到有一个火堆正在燃烧发烟.便去拨开了面上的灰屑.把乳粥倒在火堆中央.用灰屑遮盖好.然後回到寺中去。及到了寺中.见那比丘已不在那里.想道.『那已得阿罗汉果比丘.确已察知了我的心意.离开了这里。啊.我为了肚腹之故.作了恶事了。』立时大大地悲悔起来。後来他曾入鬼道.又由鬼道转生到地狱。

    他在地狱受了几百千年的苦之後.因其业果的余薰.在五百生中为夜叉。这五百生间.除了有一次饱吃排泄物外.一日都不曾得到可以吃饱的食物过。第二个五百生为狗.在这期间.也只有一日以催呕的东西果腹.此外就都未曾吃饱。免除狗身以後.生在迦尸国某村的穷人家里。他一出生.家境就更贫穷。从切断脐带以来.几乎并薄粥也难获得。他名叫弥多文达迦。父母因为忍不住生活的苦痛.便道.『去啊.你这不幸的东西。』把他殴打逐出了。

    他失了依靠.飘泊到波罗奈城来。那时.菩萨是个城中有名的阿闍棃.对五百个婆罗门青年教授技艺。有些贫穷者则由城中居民施资求学。弥多文达迦也以此之故得跟菩萨学习高尚的技艺。他性情乱暴不驯.动辄打人。虽经菩萨说谕.也不顺从教诫。结果.因他之故.菩萨的收入渐渐减少了。有一次.他与别一个青年打架.不听师教而逃.飘泊到某偏僻的乡村.受人佣雇为活。就在那当儿.他与一个不幸的女子同居.生了两个小孩。村人们道.『请教给我们以善的教训与恶的禁戒.』便供给他食料.留他住在村口的小舍里。那偏僻的乡村自从这个弥多文达迦来了以後.居民受到七次的王刑.村舍七次起火.池水七次乾涸。村民觉得弥多文达迦未来时.从未有这样的祸事.今日的衰落.全是他之故.便把他殴打.驱逐他走。

    他领了自己的孩子们离去此村.走到一个森林里。那森林有恶魔住着.把他的妻与孩子杀掉吃了。他一人逃出.随处飘泊.到了一个名曰犍毘罗的滨海村落。那时有船正将放帆.他被雇为船夫.乘入船中。船航行海上.至第七日就在海之中央遇变.宛如搁在礁上一般.驶不动了。同船的人们为了想找出灾难的责任者.大家投票。弥多文达迦接连被投着七次。於是人们给他一张竹筏.把他拉出投在海中。他一经拉出.船就向前驶动了。

    弥多文达迦横在竹筏上随水漂.他因了在迦叶佛住世时代守过戒的果报.得於海上水晶宫中遇到四个仙女.在她们那里幸福地过了七日。原来在水晶宫.精灵们的生活是七日幸福.七日不幸福的。她们暂避到别处去的时候.对他说道.『你在这里住着.等到我们回来。』她们去後.他乘了竹筏更向前进.到了有八个天女住着的银宫中。又从那里前进.到了有十六个天女住着的玉宫与有三十二个天女住着的金宫中。他不听她们的忠告.更向前进去.到了某岛的夜叉市。有一个女夜叉.化为山羊.在路上走着。他不知道这是女夜叉.心想『吃山羊肉.』便去捉她的脚。女夜叉显出魔力把他攫起来一掷.掷到海边。他沿海而行.就到了波罗奈城濠背後的一个荆棘丛里.便伏着身子爬至岸上。

    那时.国王所养的山羊.有些在濠边被盗贼杀掉了.牧羊者为了想捕盗贼.正躲在濠旁守候。弥多文达迦爬上岸来.见了山羊.想道.『我因为在海岛上去捉山羊的脚.被他一掷.掷到了这里.也许我把这只山羊的脚一捉.他会把我掷回到海上天女所住的宫殿附近去吧。』他抱了如是的愚见.去捉山羊的脚。正去捉时.山羊大声叫起来了。许多牧羊者从四方赶来.把他捕住道.『历来盗吃王家的山羊的就是此贼。』殴打了他一顿之後.绑起来押解到国王那里去。

    恰好.这时菩萨率领五百个青年婆罗门出城来洗澡.见到了他.认得是弥多文达迦.便问那些人道.『诸位.这是我的弟子.你们为何捕捉他。』牧羊者回答道.『尊师啊.这个盗羊贼在捉山羊的脚.所以把他捕缚起来的。』菩萨道.『那麽好.我叫他去做侍役.请把他交给我。我们救他一命吧。』人们道.『尊师.遵命.』就释放他而去。

    菩萨问他道.『弥多文达迦啊.你这许多日子在何处呢。』於是他便把自己所做的一切详细叙述。菩萨道.『人若不听好意的忠告.就要受这样的苦。』接着唱出下面的偈语。

    人若对爱己者的忠告.  不肯听受.  必至陷入可悲之境。  犹如那捉羊脚的弥多文达迦。

    後来.戒师与弥多文达迦都各依其业报.转生於应生之处。

    结分

    佛道.『比丘们啊.他是自己寡欲知足.自己获体得圣法的阿罗汉果的。』作毕此法话.复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弥多文达迦是娄沙迦.帝沙长老.那有名的戒师则就是我。』

    四二 鸠本生因缘 (〔菩萨=鸠〕)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贪欲比丘说的。那比丘的贪欲行为.将见於第六编鸟本生因缘〔第三九五〕中。这时.比丘众告诉佛道.『世尊啊.某比丘贪欲。』佛问那比丘道.『比丘啊.听说你贪欲.真的吗。』那比丘回答道.『世尊啊.不错。』佛道.『比丘啊.你在前生也曾贪欲。因贪欲之故.不但你丧失生命.连贤人也失去自己的住所哩。』接着便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而为鸠。当时波罗奈的住民行善事.在各处悬挂草笼.供鸟类栖止。波罗奈城中某长者家里的一个厨役.也在自己的厨房里挂着一个草笼。菩萨〔鸠〕就以此为住处.天明出去觅食.黄昏回来.习以为常。

    一日.一只鸟在厨房上空飞翔.嗅到了鱼与肉的香味.便起贪欲.想道.『依靠谁去取得这些鱼与肉呢。』停在附近等候机会。到了傍晚时分.见有一只鸠飞入厨房中去歇宿.於是便想依靠了鸠去得鱼与肉。次日天明.鸠出去觅食时.鸟就飞来.老是跟随在鸠的後面。鸠便问道.『你为何老是跟着我。』鸟道.『你的样子很中我意.所以跟着你的。』鸠道.『朋友啊.你的食料与我的不同.大家做起同伴来.於你很不舒服吧。』鸟道.『朋友啊.你出去觅食时.我也与你一同去。』鸠道.『那麽就这样吧。但你要有诚意才好。』鸠如是对鸟教诫毕.便飞翔觅食.吃地上的草种等类。当鸠搜集食物时.鸟也飞去.见到牛粪块.便啄开来.吃其中的蛆虫.肚子饱了以後.到菩萨那里来说道.『朋友啊.你飞得太长久了。东西太多吃是不好的。』傍晚时分与鸠带了食物回到厨房中去。厨役道.『我家的鸠带了别的鸟来了。』於是也给鸟一只草笼。二鸟从此就一同寄宿在那里。

    一日.有人送许多鱼与肉给长者。厨役把些这鱼肉挂在厨房中各处。鸟见了就起贪欲之念.当晚睡着自语道.『明日不到牧场去.就吃这个吧。』

    次日.鸠将出去觅食.唤鸟道.『喂.鸟啊.你来呀。』鸟道.『朋友啊.你尽去吧.我肚子痛呢。』鸠道.『朋友啊.从没有听说鸟会肚痛的话。你在想吃这屋子的鱼或肉吧。来呀.人的食物对你是不适合的。你不要如此.还是跟我一同出去吧。』鸟道.『朋友啊.我不能去了。』鸠道.『你的意思我已明白。请你当心.不要被贪欲所败。』鸠如是对鸟作了忠告.就觅食去了。

    厨役依照了用途.把鱼与肉处分了放在盘桶里.为欲使之透风.上不加盖.用筛子遮罩好.走出厨房拭汗乘凉。鸟从笼内探出头来东张西望.见厨役出去了.以为『现在正是满足欲望之时了。吃大块的肉呢.还是吃小粒的肉呢。小粒的肉吃了不饱.不如衔一块大肉回到笼中卧着来吃吧。』便从笼中飞去.停在筛子上面。筛子上立刻叽哩地发出声音来。厨役听到声音.奇怪起来.急忙跑进来看.见到了鸟.想道.『这可恶的鸟.想吃我替长者预备着的肉哩。我为长者服务.不是为这家伙服务呀。要想法来处置这家伙。』便关紧门户.把鸟捉住.拔去羽毛.然後把那在莳萝子汁中浸过的生姜捣烂.再以盐与酸的酪浆调和成卤.徧涂在鸟的身上.把他丢入笼中。鸟苦痛非常.呻吟倒卧着。

    傍晚.菩萨归来.见鸟正在苦恼.便道.『贪欲的鸟啊.你不肯听我的话.所以为贪欲受到非常的苦痛而倒在这里了。』接着唱出下面的偈语。

    人若对爱己的忠告.  不肯听受.  必至落在敌的手中。  犹如那不听鸠之教诫的鸟。

    菩萨唱毕此偈.又道.『我也不能再留在这里了。』便向他方飞去。鸟死了。厨役把他从笼中取出。丢在垃圾箱里。

    结分

    佛道.『比丘啊.你不但今生贪欲.前生也贪欲的。因你之故.贤者曾失去自己的住处呢。』作此法话毕.说明四谛.说毕四谛.那比丘就得阿那含果。佛复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鸟是这贪欲的比丘.鸠则就是我。』

    四三 竹蛇本生因缘 (〔菩萨=师〕)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任性的比丘说的。佛问那比丘道.『比丘啊.听说你任性.真的吗。』比丘回答道.『世尊啊.真的。』佛道.『你不但今生任性.前生也是任性的。在前生.你曾不听博士的忠告.因任性而丧命哩。』接着便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於迦尸国的某富者之家。到了通达事理的年龄.知道因欲望而生的苦痛与由无欲而得的幸福.便舍了欲望.出家入喜马拉雅山〔雪山〕修仙人道.行一切入豫修法.得五神通八成就.安住於禅定乐之中。後来被五百个大行脚僧〔波利婆罗〕的行者围绕.为众团之师。

    一日.一条小蛇无端爬进了某行者的室中.行者珍爱这小蛇犹如自己的儿子.给他睡在竹筩里。这条蛇是因为住在竹筩里的.大家就叫他『竹.』又因为行者爱蛇如儿子.大家就称他为『竹的父亲。』

    一日.菩萨闻知某行者爱饲着蛇的事.叫人去问他道.『听说你把蛇郑重饲养着.真的吗。』据回答果有其事.便道.『蛇不堪信任.不该宝爱。』行者道.『蛇与我谊同师弟.我无蛇就活不下去。』菩萨告诉他道.『你会因蛇丧命吧。』行者违背菩萨的教诫.不能把蛇舍去。

    过了若干时候.行者们出去采集野生的果实.因所往之处是果实不易得的地方.须在那里耽搁二三日。『竹的父亲』也把养蛇的竹筩加了盖.随众前往.在那里过了二三日.然後大家回来。就以食物去饲蛇.揭开盖子伸过手去道.『喂.孩子.你饿了吧。』蛇因不食已二三日.发怒去咬那伸来的手.立时咬死了行者.逃到森林中去了。

    行者们见到这事.来告知菩萨。菩萨厚葬那行者.坐在隐者团中央.唱出下面的偈语.教诫他们。

    人若对爱己的忠告.  不肯听受.  必至死灭.  犹如那『竹的父亲。』

    菩萨如是教诫隐者团.自己得四梵住.死後生於梵天界。

    结分

    佛道.『比丘啊.你不但今生任性.前生也是任性的。以此之故.曾为蛇所咬.至於灭亡。』作此法话毕.复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竹的父亲是任性的比丘.其余的众团.是我的众团.众团之师则就是我。』

    四四 蚊本生因缘 (〔菩萨=商人〕)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摩揭陀国行脚时.就某村愚昧的村人说的。某时.如来从舍卫国至摩揭陀国行脚。到了某村。那村中住着许多明盲。一日.这些明盲会集在一处商议道.『诸位.我们入森林中去工作.有蚊来叮.工作为所妨害。大家拿了弓刀等武器去与蚊战.见蚊就射就斩.把他除尽吧。』於是走进林中.自以为在杀蚊.互相射击斩斫.负伤归来.倒卧在村中或村口等处。

    佛被比丘众团围绕着入村托鉢。村中聪明的人们见世尊来到.便在村口布置会场.对佛所领导的比丘众团布施许多物资.向佛礼拜毕.坐在一旁。佛见了许多的受伤者.向居士们道.『病人很多呢.他们怎麽了。』居士们回答道.『世尊啊.他们说去与蚊交战.结果同夥互相战斗.便负伤了。』佛道.『愚昧的明盲者想加害於蚊.转致伤及自己.不但今生如此.在前生.也因打蚊而伤害了自己的人。』接着便因居士们的请求.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是一个商人.以经商为生。那时.迦尸国某乡村中.住着许多的木工。一日.一个白发的老木工正在斫截木材.蚊飞来停在他那光秃秃的头上.像刀刺一般把他痛叮一口。老木工对坐在近旁的儿子说道.『有蚊叮在我的头上.痛如刀刺.快替我赶走他。』儿子道.『父亲.别动.让我来一下子把他击死。』

    这时.菩萨适入村来徵求商品.坐在老木工家中。老木工催儿子道.『喂.把这蚊赶走呀。』儿子道.『来了.父亲。』便提起大斧.立在父亲的背後.想击杀那蚊.结果把父亲的头劈成两块。老木工当塲就死了。

    菩萨见这光景.想道.『纵使是仇敌.也是聪明的好。因为聪明者怕刑罚.结果便不至杀人了。』接着便唱出下面的偈语。

    无智的同伴.  比有智慧的仇敌还坏。  聋哑性的呆儿子.  为杀一蚊.劈开了父亲的头。

    菩萨唱毕此偈.就立起身来去干自己的业务。木工则由亲属们跑来给他厚葬。

    结分

    佛道.『信士啊.如是.他们在前生.也曾自以为除蚊.结果反把人伤害呢。』作此法话毕.复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唱偈而去的聪明的商人就是我。』

    四五 赤牛女本生因缘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给孤独长者的婢女说的。据说.给孤独长者那里有一个婢女.名叫赤牛。一日.她在捣米.她的老母坐在旁边。一只蝇飞来.如针刺一般叮着老母。老母道.『女儿啊.蝇在叮我.给我赶走他。』那婢女道.『妈.我给你赶。』便举起杵来.想去击杀老母身上的蝇.结果把老母击杀.於是就喊着『妈呀.』哭起来了。

    长者知道了.就厚葬老母.到精舍去把这事经过.详细向佛禀告.佛道.『家长啊.那女儿想击杀老母身上的蝇.举杵把老母击杀.不但今生如此.前生也曾如是击杀过母亲呢。』接着便因长者的请求.讲过去之事。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於某长者之家.父亲死後.继承长者之地位.他也有一个名叫赤牛的婢女。她正在捣米.偃卧在旁的老母唤她道.『女儿啊.给我赶去身上的蝇.』她也与上面所讲的情形一样.用杵把老母击杀.自己号哭起来。

    菩萨闻知此事.想道.『在这世间.仇敌也是聪明的好.』接着唱出下面的偈语。

    愚笨的同伴.  比聪明的仇敌还坏。  试看那粗鲁的赤牛女.  杀了老母悲泣着。

    菩萨如是赞赏聪明者.以偈说法。

    结分

    佛道.『家长啊.她想杀蝇而把母亲杀死.不但今生如此.前生也曾如是杀过母亲的。』作此法话毕.复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母亲是现在的母亲.那时的女儿是现在的女儿.那大长者则就是我。』

    四六 毁园本生因缘 (〔菩萨=博士〕)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拘萨罗国某村时.就一个毁坏园林的人说的。相传.一时佛在拘萨罗国游行.到了某村。村中有一长者招待如来.在自己的园林中设座.对以佛为首的教团作过供养後.说道.『尊师啊.请随意在园林中散步。』比丘众从座起立.随园丁在园林中巡游.见中间有一块隙地.便问园丁道.『信士啊.此园林到处都是树木.这里则乔木灌木都没有.是甚麽缘故呢。』园丁回答道.『尊师啊.当初这园林植树时.浇水的村童.拔起树根来看.依根之大小而行灌溉.许多苗木就枯萎了.结果.这里就成了一大块空地。』比丘众来把此事禀告佛。佛道.『比丘们啊.那村童不但今世毁坏园林.前生也曾这样。』接着便讲过去之事。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城中举行祭典.祭典的鼓声一响.与祭事有关系的市民都出去在街上行走。这时.御苑的林间住着许多的猿。园丁想道.『街上已在举行祭典了。我也把浇水的事情吩咐了这些猿.自己出去游玩吧。』便走到猿王那里.托付说道.『喂.猿王啊.这园林於你们很有益处.你们可在这里吃花芽或果实。街上有祭典.我要出去游玩.在我回来以前.你们能把这些苗木灌溉吗。』猿王道.『好.我来灌溉吧。』园丁道.『那麽给我当心些.』便把浇水用的皮囊与木桶交代给猿王.自己出去了。

    羣猿拿了皮囊与木桶去向苗木浇水。猿王对他们说道.『喂.猿儿们.不可把水浪费。你们浇水於苗木的时候.要一一拔起来看.根深的就多给些水.根浅的就少给些水。因为水在我们是不容易取得的东西。』羣猿道.『知道了.』就依言而行。

    这时.有一个博士到了御苑之中.见羣猿如是情形.便道.『喂.猿儿们.你们为甚麽把苗木一一拔起来看.依了根的长短给水呢。』羣猿回答道.『我们的王吩咐我们这样做。』博士听了这话.想道.『啊.无智的愚昧者.即使想做有利益的事情.做来也是不利益的.』便唱出了下面的偈语。

    唯有理的行为可生幸福.  无理的恶行不然。

    愚昧者失却利益.      犹如代替园丁的猿。

    博士如是用偈语斥责了猿王.自己就率领从者.离开御苑而去了。

    结分

    佛道.『这村童毁坏园林不自今日始.前生也曾如此的。』作此法话毕.复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猿王是这毁坏园林的村童.那博士则就是我。』

    四七 酒本生因缘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糟蹋了酒的人说的。相传.给孤独长者有一个知友.开设酒店.以浓醕的酒出卖.上门沽饮之客甚多。有一日.他吩咐小僮道.『喂.有人来沽酒.用现金卖给他.』自己便去洗澡。小僮就依照吩咐.把酒卖给许多沽客.见有些客人带了盐或椰子糖来饮酒.想道.『这酒毫无盐味.加些盐进去吧.』便在酒瓶中加入了一那利的盐.卖给客人。客人把酒饮到口里.立刻吐出问道.『你怎麽弄的。』小僮回答道『我见你们饮酒时要用盐.所以就把盐放了些在酒里。』客人们责备说道.『小家伙.你把很好的酒弄坏了.』便离座而去。

    主人回来.见店中一个座客都没有.问道.『客人都到那里去了。』小僮便将经过说明。主人斥责道.『小家伙.这样的好酒被你弄坏了。』於是把此事去告诉给孤独长者。给孤独长者觉得『这是一个可传的故事.』便到祇园精舍去礼拜佛.禀告此事。佛道.『家长啊.这人不但今世把酒糟蹋.前生也曾这样的.』接着又因长者的请求.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是波罗奈城中的一个长者。菩萨的附近有一个开酒店的.他藏着浓醕的酒.交付小僮售卖.自己洗浴去了。小僮於主人不在时.把盐放入酒中.酒被弄坏.一切情形与上面的故事相同。主人回来.闻知详情.便来告诉长者。长者对主人道.『愚昧者不顾道理.想做有利之事.结果反致不利。』接着唱出下面的偈语。

    唯有理的行为可生幸福.  无理的恶行不然。

    愚昧者失却利益.  犹如把酒弄坏的憍陈如。

    菩萨如是以偈语来把法宣明。

    结分

    佛道.『家长啊.这小僮不但今世把酒糟蹋.前生也曾这样的.』又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酒商即是现在的酒商.那波罗奈的长者则就是我。』

    四八 智云呪文本生因缘 (〔菩萨=弟子〕)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顽固的比丘说的。佛对那比丘说道.『比丘啊.你不但今世顽固.前生也曾这样。在前生.你因不听贤者的忠告.被利刃劈成两爿倒死在路上.同时又使一千人丧失了性命呢。』接着便讲过去之事。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某村有一个婆罗门.懂得智云呪文。相传.这呪文非常有价值.在月与月宿会合时.只要对着天空把这呪文反复念诵.就会从空中降下七宝的雨来的。

    这时.菩萨随那婆罗门学习技艺。一日.婆罗门因为有事.率领菩萨离开乡村.到契帝耶国去。中途经过某森林.有五百个『派遣盗贼』正作路劫.把菩萨与智云婆罗门架去了。所谓『派遣盗贼』者.据说.他们把二人捕住後.把其中一人放回.叫他取了财物来赎其他一人.所以称为『派遣盗贼。』他们捕得父子时.就把做父亲的放回.命令他道.『你去取财宝来领儿子回去。』同样.捕得母女。则放回母亲.捕得兄弟.则放回其兄.捕得师弟.则放回弟子。

    这时.盗贼留住智云婆罗门.派遣菩萨回去。菩萨向师作礼道.『我过二三日就来。切勿恐怖。请听我的话。今日那降宝雨的月与月宿会相合吧.万不可因熬不住苦痛之故.诵起呪文降下财宝来啊。如果宝雨一下.不但你无救.连这五百个盗贼也将死灭吧。』他如是向师忠告後.自己便取财物去了。

    到了傍晚时分.盗贼就把婆罗门綑绑起来。这时.满轮明月从东方升上。婆罗门望着月宿.自想.『月与月宿正相合.可降宝雨呢。我为何要如此受苦。把呪文反覆念诵起来.降下了宝雨.将财宝给与盗贼.自己脱身而去吧。』便向盗贼们说道.『诸位.你们为何将我綑绑在这里。』盗贼们答道.『为了想得财宝呀。』婆罗门道.『如果你们所想得的是财宝.快把我的束缚解除.让我洗了头面.穿上新衣.用香华把身体修饰起来。』盗贼们听了他的话.一一照办。婆罗门於月与月宿正相合时.反覆诵念呪文.向空凝望。突然间.财宝如雨一般从空中降下。盗贼们收拾财宝.用衣服包裹了出发。婆罗门也跟在他们後面行走。

    这时.另有一羣盗贼五百人.把这班盗贼们捕住了.甲盗羣道.『你们为何捕捉我们。』乙盗羣道.『为了想得财宝。』甲盗羣道.『如果你们想得财宝.那麽捉这个婆罗门呀。他会凝视天空.叫天上降落财宝的雨来。我们的财宝也都是由他得来的。』於是乙盗羣把甲盗羣释放.来捉婆罗门道.『也请给我们财宝呀。』婆罗门道.『我也原想把财宝给你们.但财宝的雨要月与月宿相合时才会降下.从现在正好要等一年。你们想得财宝.请忍耐了等待.到那时.我给你们降财宝的雨吧。』

    盗贼们道.『你这乖刁的婆罗门.给别人降了贵重的财宝的雨.对我们却说要再等一年.』就把他斩成两段.丢在路旁。接着赶上前方去与甲盗羣交战.把他们一一杀却.夺下财宝。这些盗贼们得了财产以後.内部就分成两派.二百五十人与其他二百五十人互相争战.剩了一派的二百五十人。如是继续分派自相争杀.结果一千个盗贼之中只剩了两个。这两个盗贼把财宝搬到某村附近的森林中藏起来。一个执刀在林中把守.另一个则入村去买米做饭。

    贪欲真是灭亡之源。那坐着看守财宝的盗贼心想.『如果那人回来.这财宝将被分去一半吧。当他来时.我一定要用刀把他刺死。』便执刀坐着豫备.只待那人回来。

    另一个盗贼也想.『这财宝将两人对分.各取一半吧。我要把毒放在饭中.毒杀了他.独占财宝。』於是待饭熟时.自己先吃了一个饱.加毒在剩下的饭中拿着回来。才走进林间把饭放下.那在林间的盗贼就用刀把他斩成两段.丢在人所不看见的地方.後来因吃了有毒的饭.自己也倒毙在林中。如是.为了财宝之故.所有的人全部灭亡了。

    菩萨〔弟子〕於二三日後携了财宝回到原处来.不见师父.却见财宝零落地散在那里.想道.『大概是师父不听我的忠告.召唤了财宝的雨.因而所有的人都丧命了吧。』便向大路前进。正前进时.见师父被斩成两段丢在路旁.想道.『果然不听我的忠告而死了.』便拾集木柴.把屍体火葬.取野花作供。再向前走.见到五百个死人.後来又见到二百五十个死人.如是直至最後.见到两个死人。想道.『有九百九十八人都死了。一定还有两个最後活着的人。他们也不会不自相斗争的.但不知在何处。』继续向前进去.发见搬运财宝到林中去的通路.再往前就见到用索綑着的财宝.一个人丢了饭碗死在近旁。这才明白他所行的大略情形.但还有一人不知在何处.到处找寻.结果发见屍体被丢在隐僻之处。菩萨心想.『我们的师父不听我的忠告.不但因顽固毁灭了自己.连带使其余的一千人也死亡。凡是想用不正的手段谋自己的利益者.结果都会招致死亡.与我们的师父一样.』接着便唱出下面的偈语。

    想用错误的手段谋利益者.  都不免灭亡。  契帝耶国的盗贼.  杀了呪师而自己也终於破灭。

    菩萨似欲使森林也同时发音.说此教训.高声唱道.『我们的师父因在不正之塲所努力降下宝雨.结果自己死亡.他人也都破灭了。同样.凡以不正之手段谋自己的利益者.自己破灭不消说.连带会使他人破灭呢。』他在森林的诸神赞赏之间.以偈作此法话毕.就收集财宝.安全返家.终生作布施等善行.命尽後生於天界。

    结分

    佛道.『比丘啊.你不但今生顽固.前生也已如此。你曾因顽固之故.招致了大破灭哩。』作此法话毕.复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智云婆罗门即顽固的比丘.其弟子则就是我。』

    四九 星宿本生因缘 (〔菩萨=博士〕)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某邪命外道说的。相传.舍卫城有一良家之女.经乡村某良家聘为其子之配偶.迎娶的日期已定。到了吉期.那家族向自己所信奉的邪命外道者问道.『先生.今日想做喜事.星宿好吗。』邪命外道者想道.『早不来请教.自己决定了日期.到现在才来问吉凶。好让我来给他一个教训吧。』便不高兴地回答道.『今日星宿不好。不可做喜事。否则将遭大不幸。』家人听信了他的话.就不举行喜事。住在城中的人们.於这日作好了喜庆的种种准备.而不见有人从乡村来迎娶.以为『他们约定了今日来而不来.使我们受到许多的损失。他们打算怎样对付我们啊。』便乘这一切准备完整的当儿.把姑娘改给了别人。

    次日.乡村的人们进城来说道.『请把姑娘交给我们。』城里的人们责备说道.『你们住在乡村的家主等是坏人。约定好了日期.看不起我们而违约不来。大概你们是在中途回转的吧。姑娘已给了别人了。』互相争吵一番之後.乡村的人们便由原路回去。

    这因邪命外道而害及喜庆的消息.就传到於比丘众之间。比丘众在法堂坐着谈论道.『法友们啊.因邪命外道之故.某家的喜事受到障碍了呢。』佛过来问道.『比丘们啊.你们坐在这里谈论何事。』比丘众回答道.『在谈论这样的事。』佛道.『比丘们啊.邪命外道妨害人家的喜事.不但今世如此。在前生.他们也因怒而妨害人家的喜事的。』接着便讲过去之事。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治国时.城中有一分人家聘定乡村某家之女为媳妇。决定了吉期以後.再去询问自己所信奉的邪命外道者道.『先生.今日我们有喜事.星宿好吗。』邪命外道者以为他自己早决定下了日期.临事方来询问.动气起来.便想妨害他们的喜事.回答道.『今日星宿不好。如果举行喜事.将遭遇大不幸。』他们信了这话.不下乡去迎娶。乡村的人们.久候着不见城中有人来.便道.『他们约定好了日期而不来.在把我们当作甚麽啊。』於是就把姑娘改给了别人。

    次日.城中的人们来迎娶姑娘.乡村的人们回答道.『你们城中的家长们太不知耻。约定了日期而不来迎娶。因为你们不来.已将姑娘配给别人了。』城中的人们恳求道.『我们去问邪命外道.据说星宿不好.所以没有来。请把姑娘交给我们吧。』乡村的人们道.『因为你们不来.所以将姑娘配给别人了。嫁出了的姑娘.现在怎麽能收得回来呢。』双方正争闹时.有一位博士正因事从城中下乡来.听到了城中人们『我们去问邪命外道.据说星宿不好.所以没有来』的话.便道.『靠星有甚麽幸福呢。迎娶姑娘这件事本身.不就是很好的星吗。』接着唱出下面的偈语。

    望星而占吉凶的愚者.  幸福不会降临及他。

    幸福的事即是幸福的星.    星能作些甚麽。

    城中的人们虽争闹了许久.终於得不到姑娘而回去了。

    结分

    佛道.『那邪命外道不但今世妨害人家的喜庆.前生也曾如此。』作此法话毕.复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邪命外道.即现在的邪命外道.双方家族即现在的家族.那当场唱偈语的博士则就是我。』

    五〇 无智本生因缘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饶益世间的行为说的。关於此行为之事将在第十二编大黑本生因缘中说述。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受生於王后胎中。出生以後.命名之日.取名曰梵与王子。至十六岁.在得叉尸罗修习学艺.精通三吠陀.把十八科的学问完全修得。父王於是给他以副王之位。

    那时.波罗奈的市民们对神奉祀归依.杀许多山羊、绵羊、鸡、豚等牲畜.以种种的香、华或血、肉供祭。菩萨想道.『近来人民因祭神而杀许多的禽兽。大家都有着非法的倾向。将来父亲去世.我若得即王位.要想出一个好的方案.使全国无一杀害生物之人。』

    一日.他乘车从城市外出.见有一大羣人集在大菩提树下.对树神作着祈祷.或求男儿.或求女儿.或求名誉、财富.各想获得自己所希求的一切。他从车下来.走近树旁.供上香华.撒洒清水.就树右绕.对神作了祀奉归依.然後上车回去。从此以後.遇有机会.便与别的崇奉神者一样.到树下来以同样方法作祭。

    後来.父亲去世.他就得了王位。他想废止四非道.施行十王法.依法治国.实行自己的愿望。以为自己已登王位.正是实现理想之时.便召集大臣、婆罗门、家长等来.对他们说道.『臣下们啊.你们知道我为何能登王位的。』大臣等道.『大王啊.我们不知道。』王道.『诸位.你们曾见我立在那菩提树下.献香合掌而表归依吗。』大臣等道.『大王啊.我们曾见到过。』王道.『那时我曾发过誓愿.说我得登王位後.当来献供物於树神。现在我因了神的神通力获得王位了.要去献供物。你们赶快替我豫备这献神的供物啊。』大臣等道.『大王啊.那麽豫备甚麽呢。』王道.『臣下们啊.我曾对神立誓.说「在我为王时.如有犯杀生等五种不法或十种不善者.不论是谁.一一杀却.把他臭腐的屍肉与血来作牺牲。」现在你们可沿途击鼓通告全国.说「我们的国王在副王时代曾对神发誓.在位时如有犯不法行为者.把他杀了来作供物。现在要杀犯五种或十种的不法行为者一千人.取其心脏或血肉去供神。为此通告全国.叫大家知悉。」以後如有作不法行为者.不论是谁.杀一千个.作为供物.完成我的誓愿。』王为欲阐明此意.又唱出下面的偈语。

    献奉愚者一千人.  这是我的誓愿。

    现今多不法之人.  我将用以作牺牲。

    大臣等听了菩萨的命令.说道.『大王啊.知道了。』於是在波罗奈城十二由旬间鸣起鼓来。国民自听了这鼓声以後.一个都不敢犯任何不法行为。在菩萨在位时.竟无一人犯五不法或十不法者。如是.菩萨不诛一人.使全体人民守戒.自己又作布施等善行.死後与其伴侣生於天界。

    结分

    佛道.『比丘们啊.如来不但在此世作饶益行.前生也曾如此。』作此法话毕.复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羣臣是佛的弟子.波罗奈王则就是我。』